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东晋南朝国婚研究
1)  A Study on Royal Marriages in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东晋南朝国婚研究
2)  The Study on the Monk s Poems in East Jin Dynasty and South Dynasty
东晋南朝僧诗研究
3)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东晋南朝
1.
The status of He Shi rose unceasingly in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社会不同家族往往世代通婚,交往密切。
4)  the Eastern Jin and the Southern Dynasties
东晋南朝
1.
Lujiang He family’s marriage with royal families in the Eastern Jin and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nd its official career;
东晋南朝庐江何氏与皇室之婚媾及其仕宦考述
2.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Eastern Jin and the Southern Dynasties;
东晋南朝时期家庭教育述论
3.
Critique of Witchcraft by the Taoist Religion Between the Eastern Jin and the Southern Dynasties;
东晋南朝之际道教对民间巫道的批判──以天师道和古灵宝经为中心
5)  the East Jin and South Dynasties
东晋南朝
1.
Lujiang s He Family s Official Career and Marriage with Royals in the East Jin and South Dynasties;
东晋南朝庐江何氏与诸皇室之婚媾及其仕宦考述
6)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东晋南朝
1.
Questions Encounter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Unearthed Epitaphs in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on Historical Geography;
东晋南朝出土墓志中的历史地理问题研究举例
2.
Several questions about the unearthed epitaphs in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东晋南朝出土墓志若干问题探析
3.
A Study on Folk Beliefs in the Area of Jiangnan in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东晋南朝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补充资料:东晋南朝政区
      东晋南朝上承三国、西晋,地方政区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其特点是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又设置了侨州郡县、双头州郡等。
  
  政区制度  东晋南朝地方政区分实、侨两种。实州郡县即一般州郡县,既有其人民,又有其土地;侨州郡县即故土沦亡,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只有侨民,而无土地。此种侨州郡县,十六国、北朝亦存在,而以东晋南朝为多。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南朝政府为表示正统所在,且以安抚侨流和招徕北方士族,在南方大量设置侨州郡县。侨置情形至为复杂。侨州郡县设立后,又多迁徙不定、省置无常。在侨州郡县著籍者,可以减免赋役;加之侨实混杂,户籍紊乱,难于管理,影响政府赋税收入,故侨州郡县设置后不久,即不断实行土断。土断后的侨州郡县,领有实土,其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此外,还有双头州郡、左郡左县、僚郡、俚郡等。双头州郡即两州、两郡同治一地,一人带两州刺史、两郡太守。这主要起源于侨寄,即一州一郡本土沦亡,寄治他州他郡,如南秦为侨州,寄治梁州治南郑,由一人任刺史,称为梁、南秦二州;又如巴西为侨郡,寄治梓潼郡治所涪县,由一人任太守,称为巴西、梓潼二郡。亦有两郡本土并未沦亡,但合治一处者,仍可称为双头郡,如宋泰始(465~471)以前,淮北的陈、南顿二郡,皆有实土,但南顿帖治陈郡,即双头郡。南朝时,又在边地民族聚居区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当时习称"蛮民"为"蛮左",左郡、左县即因蛮左而置,有南陈、边城、光城等二十多个左郡和太湖、南陈、吕亭等十多个左县。僚郡、俚郡则置于僚族、俚族聚居区,如东宕渠僚郡、越嶲僚郡、沈黎僚郡及吴春俚郡等。
  
  州置刺史,郡置太守(唯丹阳郡以京师所在称尹)。与郡同级的有王国和公国,置内史和相,县置令、长(宋广建公、侯、伯、子、男诸国,因诸县之地而封建,置相,任同令、长)。自宋以后,令多于长。
  
  州郡县有大小、高卑之差别。扬、荆二州地位最重,号称"二陕";江、南兖、南徐诸州皆属重镇;交、广、宁等州远处边陲,地位较卑。梁制诸州佐吏"各因其州之大小而置员"。天监(502~519)中,诸州佐吏以班多者为贵。其中以扬州最多,南徐州次之,荆、江、雍、郢、南兖五州又次之,湖、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又次之,北徐、北兖、梁、交、南梁五州又次之,越、桂、宁、霍四州又次之。陈代诸州中,扬、南徐、东扬三州为三品,荆、江、雍、郢、南兖、湘诸州四品,豫、益、广、衡、青(领冀州)、北兖、北徐、梁(领南秦)、司、南梁、交、越、桂、霍、宁等州五品。郡亦有大小远近之异。梁制,郡守及丞各为十班,丹阳、吴郡、会稽等郡,同太子詹事、尚书班,高凉、晋康等小郡,三班而已。陈制亦丹阳、会稽、吴郡、吴兴四郡,地位特高,为五品,其他郡、国领户万户以上者六品,不满万户者七品。县也有品级之分。
  
  疆域与政区  东晋偏安江左,南北构兵,疆域广狭无常,政区建置亦因而有增减。太元八年(383)肥水之战前,前秦统一北方,奄有淮河以北及巴蜀之地。东晋唯有扬、荆、江、广、交、豫、徐、兖、青、冀、司、幽、并、益、宁十五州。其中兖、青、冀、司、幽、并、益诸州本土沦亡,为侨州;其他诸州,也有侨郡县。义熙(405~418)中,北灭南燕,西定谯蜀,西北灭后秦,东北有今山东半岛,西北有关中,北抵黄河,西南至今越南横山,统有扬、北徐、幽、冀、东秦、青、并、兖、豫、江、北青、司、荆、北雍、秦、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雍、梁、徐、北兖等二十五州。其中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州为侨州;其他诸州中,也有侨郡县。
  
  南朝宋初,基本保持东晋末疆域,此时关中已为夏所据。永初三年(422)以后,河南州郡,又渐入于魏。此后疆域政区,大致以泰始为界。泰始以前,有扬、东扬、南徐、徐、南兖、南豫、豫、江、青、冀、荆、郢、湘、雍、梁、秦、益、宁、交、广、兖二十一州,其中南徐、南兖、南豫、冀、秦为侨州;其他各州中也有侨郡县。其版图西至秦岭以南,东至淮河以北,有今河南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及山东半岛。泰始以后,宋多内乱,魏大举南侵,加以边将降魏,淮北四州(徐、兖、青、冀)及豫州淮西之地,一时俱没,版图遂蹙。东以淮水为界,侨徐、兖二州于淮南,青、冀二州于赣榆县之郁洲,有扬、南徐、徐、南兖、兖、南豫、豫、江、青、冀、司、荆、郢、湘、雍、秦、梁、益、宁、交、广、越二十二州。
  
  齐州郡建置,初有扬、南徐、豫、南豫、南兖、北兖、北徐、青、冀、江、广、交、越、荆、巴、郢、司、雍、湘、梁、秦、益、宁二十三州。其中巴州乃建元二年(480)分荆、益二州置,永明元年(483)即省,存在时间极短,基本上仍是二十二州之制。及建武(494~498)末,失雍州沔北诸郡。永元(499~501)中,又失淮南豫州之地,疆域更见减缩。
  
  梁五十余年(502~557)中,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都很大。天监初,大体因齐之旧。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县一千零二十二。中大通(529~534)时北伐,曾达到河南,后虽败退,仍有淮北之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以旧州辽阔, 多有析置。至大同五年(539),有州一百零七。其时州名虽多,但大小不等。又以边境镇戍,虽领民不多,欲重其将帅,皆建为郡,或一人领两三郡太守。侯景之乱,建康陷落,梁元帝萧绎建都江陵,诏令所行,不及千里,民户著籍,不满三万。平定侯景以后,江北、淮南之地,悉陷北齐;汉中、巴蜀,则没于西魏。萧詧又引西魏兵南下,攻陷江陵,杀梁元帝,建立政权,史称后梁,为西魏附庸,江陵附近地区,亦不为梁有。
  
  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但至十一年底,江北之地,又尽没于北周。十二年,北周相州总管尉迟迥与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等起兵反杨坚,司马消难以郢、随、温、应、土、顺、沔、澴、岳九州及鲁山、甑山、沌阳、应城、平靖、武阳、上明、涢水八镇归附于陈,陈又得江北、淮南部分地区。旋因司马消难失败,仍入北周。至于陈末,史称"土宇弥蹙,西亡蜀汉,北丧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荆、扬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零九,县四百三十八"。
  
  隋平陈后,改陈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结束了自东汉末以来,历时四百余年的州、郡、县三级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