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宋濂的史学思想
1)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Song Lian
宋濂的史学思想
2)  historiography ideology in the Song Dynasty
宋代史学思想
3)  Studies on Songlian s Social Thought
宋濂社会思想研究
4)  On Lu Jia s Historiography Thoughts
陆贾的史学思想
5)  historical thought
史学思想
1.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Historical Thought of Zhang Tai-yan;
论章太炎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
2.
On the Historical Thoughts of The Eastern Zhejiang School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史学思想
6)  historiography thought
史学思想
1.
Myth in Historical Records reflected Si Maqian s historiography thought, such as nation, politics, destiny and morals, constituting important and characteristic history language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radition.
《史记》中的神话材料从多方面反映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如民族、政治、天命、德行等,构成中国史学传统的重要特色史语,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2.
The historiography thought is that a historian is cognitive to the objectiv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history one’s own theory.
史学思想是史学家对客观历史进程和历史学本身的理论认识。
补充资料:宋代政治思想
      自宋代(960~1279)开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并逐步走向衰败。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虽仍在发展,却始终伴随"积贫积弱"的困扰,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消除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政治主张。
  
  背景  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经过10多年武力征讨,统一了中原。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之弊,赵匡胤把地方政权、军权、财权、人权集中于中央,并实行"守内虚外"策略。这些措施一方面强化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加剧了北宋社会的贫弱。北宋定都于内地开封,此地四通八达,非重兵不足以保障安全,巨大的军费开支成为宋王朝的第一大财政负担。为扩大统治基础,宋王朝设置许多冗官,并予以种种特权,惊人的官俸是宋王朝的第二大财政负担。由于"守内虚外"的策略方针,虽有重兵,多集中在京都一带,不能解决辽夏侵扰问题。几次较量失利后,宋王朝只得与辽、夏签订输银送绢的盟约,每年向辽、夏付出27万两银、25.5万匹绢、3万斤茶的岁币,这是宋王朝的第三大财政负担。加之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从而造成国力衰微,贫困日甚。此外,在宋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政策的偏袒下,占全国人口1%的官僚大地主(所谓形势户),却占有全国70%的土地。他们千方百计地将赋税和徭役转嫁给中小地主以及广大贫苦农民。尖锐的阶级矛盾导致爆发王小波、李顺,宋江,钟相、杨么等多次农民起义。
  
  基本政治思想  为维持统治秩序,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些思想家,将传统的儒学与当时流行的佛、道结合起来,形成了更精致、更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政治哲学,即宋代理学。理学的主要范畴有:理、气、义、利、心、命、情、性、阴阳、太极等。理学家们认为,理是世界的最高范畴,是万事万物的根源,一切都要依理而行。理的政治含义就是封建的秩序和伦理。这种思辨哲学的政治实质,是维护封建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理学家们,无论是唯物派、客观唯心派或主观唯心派,都是"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发扬孔孟学说是他们的共同之志,维护三纲五常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核心,"存天理,灭人欲"、防止犯上作乱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崇尚空谈,轻视功利。宋代思想家大多谈理说性,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认为,要维持统治,首先应兴利除弊,增强国力,解决积贫积弱与财政危机。基于这种认识,先后出现了李觏的改革主张,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变法实践。也出现了司马光、富弼、苏轼等为代表的反变法派。改革派的政治主张有:抑制兼并土地和贵族特权,重新合理地分配土地和承担赋税劳役,设立义仓,救助贫困,兴修水利,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政府设法平抑市场物价,防止奸商或高利贷者垄断市场从中牟取暴利;严格吏治和官员升降制度;从严治军,明辨"夷夏"之防,抵御外侮等。改革派主张务功求利,注重实际,反对空谈仁义心性。这种功利主张被南宋陈亮、叶適等人坚持和发展。宋元之际思想家邓牧还大胆批判了罪恶的君主专制制度。外族入侵是当时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一般都提出反对投降、抵抗侵略的政治主张,如王安石、陈亮、叶適等。
  
  特点和意义  理学和政治改革是宋代政治思想两个突出的中心议题。理学虽然在政治思想上没有多少创见,但它采用理性思辨方式对封建秩序进行论证、强固,并被钦定为官方政治哲学长达六七百年之久,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有相当深远的影响。政治改革是宋代很多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它是贫弱多弊的社会存在在思想家意识上的反映。由于长期存在外族侵入之患,所以抗战与主和思想的斗争贯穿宋代始终。"夷夏"之别,反对君主专制,这些观点对后世思想家亦有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