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哲学三题
1)  Three Questions on Philosophy
哲学三题
2)  Three topics in Taoist philosophy
道教哲学三题
3)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三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4)  philosophical problems
哲学问题
1.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have long been under consideration,but they have failed to draw serious attention from philosophers.
"信息"的哲学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学界真正重视。
5)  Philosophical Problem
哲学问题
1.
This paper tries to regard thinking activities of philosophers as the arguments on philosophical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 and related problems.
哲学问题是一些永恒无解但人类精神却不得不永远追问的难题 ,由于这些难题并没有统一的终极答案 ,只有不同的解答方式 ,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理论通常就是这些不同解答方式的典型代表 ,因此哲学不同于科学 ,它不是线性的知识积累的过程 ,而是围绕哲学问题而展开的无穷探索 ,哲学家们的思想作为一条条探索之路 ,相互之间不仅仅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更具有相互独立的存在价值。
6)  philosophy proposition
哲学命题
补充资料:道教哲学
      产生于中国东汉晚期的一种以神秘化了的"道"为宇宙本原的宗教哲学。它把道家的"道"予以神学的阐释,结合儒学,融合佛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道教  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东汉顺帝时张陵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道教逐渐形成。东汉灵帝时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别。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视"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把"道"人格化为神,又把老子加以神化,视其为天尊。宣扬以神秘方术求得长生不死、度世成仙的观点。提倡修炼丹药,创导祈祷、礼忏等宗教形式。道教自东汉形成后,经两晋、南北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到隋、唐、宋、元更加兴盛,构成中国儒、释、道三教之一。明代中叶以后才逐渐走向衰落。在道教的长期演变发展过程中,许多道教学者著书立说,阐释道教教义,宣扬道教思想,其中包含着重要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
  
  道教的哲学思想  有关道教的思想与方术,在汉魏期间,传播迅速。道教哲学思想体系是东晋葛洪奠定的。他把道教的理论和方法粘合在一起,在理论上,提出"玄"的本体概念;在方法上,提出思玄之道和守一之道。他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这个玄"金石不能比其刚,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圆而不规,来焉莫见,往焉莫追",它能使天以之高,地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它是一个神秘主义的本体,产生宇宙万物的根源。这个超自然的"玄",是道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于这个"玄道",修仙的人,感到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只有用冥思玄想去探求。葛洪说:"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之要言也。"葛洪还把玄称之为"一",他很重视守一的方法,把守一分为"守真一"和"守玄一"两种。"玄一"和"真一"的内容差不多,只是前者加了一种分形术。
  
  在葛洪看来,"玄"也就是"道",说"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这里说的道和其《畅玄》篇所谓"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的玄,意思相合。"道"和"玄",其字求异,涵义实同,都先于物质而存在。到了唐代,吴筠作《玄纲论》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同样把"道"描绘为虚无的本体、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根源。《玄纲论》最后还指明:"天地不能自有","太极不能自运,运太极者真精"。"真精"是神明,"实曰虚皇",高居太清之上。天地万物由这个天皇主宰着。
  
  道教的道德观  道教规定了许多戒律,它们是世俗道德善恶观念和宗教信仰善恶观念的综合反映。道教有五戒、八戒、十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乃至一百八十戒等。戒是禁恶的意思,与禁恶相对的是劝善。所以十善与十恶,往往相提并论。道教的"老君五戒"为:①不得杀生;②不得荤酒;③不得口是心非或作不得妄语;④不得偷盗;⑤不得邪淫。第一戒不得杀生,是指不得伤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如鸟、兽、虫、鱼等等。这是摹仿佛教体现慈悲的戒条,属于宗教信仰的善恶观念,与世俗道德无干。第二戒不得荤酒,这与世俗道德也不一样。至于戒偷盗、戒邪淫、戒口是心非,皆与世俗道德观念相一致。《玉清经》的十戒里,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和"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两戒,与洞玄灵宝十善中"一念孝顺父母"、"二念忠事君师"相对应。世俗的传统道德大力提倡忠孝,道教的戒律也极力重视这点,表现出世俗道德与某些道教信仰的善恶观念相合的特点,但十戒里有"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和"不得污漫静坛,单衣裸露"两条,主要是对道教徒们说的。属于道教徒自身信守的道德规范,一般说来,不涉及世俗的道德,这是戒律的另一特点。道教耽信凡人常行五戒十善,"恒有天人善神卫之,永灭灾殃,长臻福祐"。这是认为人间的善恶行为,必定获得天上神灵的祸福报应。足见道教的戒律体现着维护神学尊严和社会纲常秩序的永恒性。
  
  佛道理论的斗争与融合  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佛教是外来的宗教,教义各不相同。东汉时,佛教传入后,中国即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传说。西晋时,出现《老子化胡经》。南朝时,道士倡夷夏论,以华夏的宗教文化排斥外来的宗教文化,释氏则有反夷夏论。北朝佛道的斗争,政治色彩特别浓厚。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 (446),司徒崔浩联合著名道士寇谦之攻毁佛教。至唐代,佛道斗争更是频繁和激烈。 唐高祖和太宗时, 太史令傅奕(554~639)附和道士,上书抨击佛教;释氏法琳作《辩正论》、《破邪论》为佛教辩护。高宗时,道士李荣与沙门入宫辩论。武宗笃信神仙,会昌五年(845),听道士赵归真的话,发动了毁佛拆寺、僧尼还俗的运动。道教与佛教在理论上又有相互吸收和渗透的情况。约成书于东晋至萧齐时期的道教典籍《太上洞渊神咒经》,吸收了佛教般若本无论的思想。梁朝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修撰《真诰》,大量拾取《佛说四十二章经》的说法。到了唐代,上清道派宗师司马承祯撰《坐忘论》,既撷取禅法"定慧"之说,又在《天隐子》里主张道有渐门,"不能顿悟"。道教的这些理论,受了佛教的影响。中国佛学也有道教思想的渗透。隋时天台宗大师智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吸收了道教内丹的说法。到宋、金、元时期,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着全真道,宣传三教融和,崇拜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劝人诵习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和佛教的《般若心经》,在经典理论上不单独尊崇道教,形成三教平等合一的形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