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荀子与赵文化
1)  Master Xun and the Zhao Culture
荀子与赵文化
2)  Relationship Between XUN Zi and the Book of Songs
荀子与《诗》
3)  literal theory of Xun Kuang
荀子文论
4)  The Study of the North-China and Yan-Zhao Culture
北学与燕赵文化
5)  Yan-Zhao culture
燕赵文化
1.
A tentative study of Yan-Zhao culture an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燕赵文化及其现代文明意义初探
2.
Discussion about Zhao culture,Yan-Zhao culture——Including the continuation of Zhao culture;
赵文化、燕赵文化等概念的文化边界辨析——兼论赵文化发展延续的上下限
3.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Yan-Zhao culture is the magnificent and pessimistic songs, which have many aspects referring to its forming.
燕赵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慷慨悲歌,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导致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地发生,加速胡汉民族文化的交融,燕赵人沿袭了游牧民族性格中征服和抗争的意识;燕赵之地世代传承一种“任侠尚义、不事农商”的尚武遗风,使燕赵大地出现了很多慷慨悲歌的壮士、义士,行诸于诗文便形成了慷慨悲歌这一鲜明特色。
6)  Cultures of Ancient Zhao Kingdom
古赵文化
1.
To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Green Net and Shape the Cultures of Ancient Zhao Kingdom——An Analysis on Features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f Handan City;
构建生态绿网,塑造古赵文化——邯郸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色分析
补充资料:《荀子·乐论》
      中国《荀子》书中的一篇,战国后期儒家学派论述音乐的专著。《荀子》一书,旧题战国荀况撰,实由门人弟子纂辑而成,又经过汉代的刘向校雠叙录,是从322篇中编定32篇。《乐论》在《荀子》中为第20篇。荀况,号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年代为约公元前298~前238年间,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不仅集儒家之大成,而且是集百家之大成的。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
  
  《荀子》书中论述音乐问题的,除《乐论》全篇外,还有《富国》、《王霸》等篇的部分文字。这些文字的主旨在于肯定音乐的社会作用,同时批评墨家学派否定音乐(见《墨子·非乐》)的观点。《乐论》一开始就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这就是说,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乐舞的,因为必须满足人们感情的需要。在《王霸》中,对于人们感情的需要有更全面的叙述:"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在《性恶》中也有这样的话:"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可见,这是荀子的核心思想"性恶论"的具体体现。正因为这样,就要"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气无由得接焉"。就是说要用向上的音乐、乐舞诱导人们向善,而不能堵塞、反对,因此,墨子的否定音乐就该受到批评。《乐论》充分肯定音乐的潜移默化作用,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又说:"乐者......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因此,"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反之,"乐姚冶而险,则民流僈鄙贱矣"。前者能导致"兵劲城固",使敌国不敢来侵犯,后者则导致"乱"和"争","敌国危之"。《乐论》还指出了音乐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这就是说,音乐的影响能够左右社会的治或乱。荀子在反复肯定音乐的社会作用的同时,指名批评墨子非乐的,不下于七、八次之多,甚至说墨子反对音乐简直是犯罪。此外,《乐论》还接触到各种乐器的表现力,说鼓声洪大壮丽,钟声充盈厚实,磬声有棱有角,竽、笙声肃穆而和谐,管、籥声发扬而兴奋,埙、篪声蕴蓄而内在,瑟声平易,琴声柔婉,歌声清润等。可见荀况对音乐是有丰富的实际感受的。
  
  战国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已经是大势所趋,《乐论》所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反映了这种趋向。至于《富国》所说:"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王霸》所说:"饮食甚厚,声乐甚大,......臣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则更把音乐看作是建立一个统一政权的工具了。
  
  《荀子》一书原有唐杨倞注本,通行的是清王先谦集解本,今人的注本亦颇多。吉联抗的译注本《孔子孟子?髯永致邸酚梢衾殖霭嫔缬?1959年出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