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1)  Expounding on Kant's Moral Philosophy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2)  Kant's moral philosophy
康德的道德哲学
3)  Kant's Philosophy
康德哲学
4)  Kantianism [英]['kæntiənizəm]  [美]['kæntɪən,ɪzəm]
康德哲学
1.
Enlightenment of Kantianism to Modern Marxism Studies;
康德哲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点启发
5)  Kantism ['kæntizəm]
康德哲学
1.
Both Marxism and Kantism are called "critical philosophies",but their critical meanings are different or even opposite.
马克思哲学和康德哲学都会被学界称之为“批判哲学”,但二者的“批判”却有着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用意。
6)  moral philosophy
道德哲学
1.
Moral Philosophy on the Way to "Ethical Thinking";
走向“伦理思维”的道德哲学
2.
Procedure Justice in Moral Philosophy;
论道德哲学视野下的程序正义
补充资料:康德,I.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1740年入柯尼斯堡大学读书。1746年起,因生活所迫曾任家庭教师多年,1755年得硕士学位,留母校任自然科学讲师;1770年升任哲学教授;1781年发表其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始创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1776、1780、1783、1796年 4次承担教育学讲座;1797年退休;1803年由其学生F.T.林克就其讲稿整编为《康德论教育》一书发表。康德的哲学和教育思想,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康德生活在欧洲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时代。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而又怯懦的两面性和妥协性。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里审查了理性,探究了道德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价值。他力图通过教育, 实现他的哲学思想, 改造人类社会。康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因此"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他认为,人应是自由的,但"在自由意志的运用与对必要管束的服从之间进行调节,是教育的最难课题"。他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人人都成为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成。
  
  为此,康德把16岁以前儿童的全部教育分为体育、智育、德育三个方面;从初生起,依序进行。16岁以后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技能,但这已不在康德这里所说的教育的范围以内。
  
  康德所谓体育是广义的,包括保育、管束和教化。他主张婴儿的保育,应完全顺乎自然。从幼儿开始,则需加以管束,防止儿童把自由发展成任性,可以适当地使用体罚。但他认为教化是积极的措施,主要靠游戏帮助儿童掌握各种器官的运用,锻炼体力、技巧、信心和胆量。游戏之外还要及早教儿童劳动。劳动不仅能锻炼器官,更重要的是带有目的性,强制性,具有培养道德习惯的作用,能为日后的事业心打下基础。
  
  在康德看来,智育的重要,不在于增添知识,而是训练心理功能。这在体育的教化阶段就已开始了。心理功能分低高两级。低级心理功能包括感觉、想象、记忆、注意等等。记忆力是心智发展的基础,要及早训练,但不可死记,要以感觉(如利用实物或画图)和理解帮助记忆。高级心理功能即逻辑思维活动,包括理解、判断和推理。他主张以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启导儿童"洞见原理之所在"。康德还把实践引进到智育方法中来。例如学地理,便要学绘地图,学了文法规则,须要作造句练习。德国古典哲学所发展了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康德认为10岁儿童就能开始作道德判断。道德的内容主要是:①义务心,②正直,③友爱。义务心是道德的根本,最为重要,它是对道德自觉自愿的服从。他认为受过管束的幼儿遵守规矩,虽然也是服从,但那是趋利避害的结果,还谈不上道德,只有为履行义务而服从道德规范才是道德。康德在道德问题上是动机论者,认为只要是善行即使带来有害的后果,也在所不惜。对于恶行,他认为用体罚或物质惩处无助于义务心的培养,最好是利用儿童本有的羞恶之心,使之受良心的谴责。他所说的良心就是上帝的声音。康德把宗教教育当成德育的一部分,实质上是给儿童请出一位上帝来确保善有善报。
  
  康德对人类进步和教育功能怀有极大信心,认为教育是人类一代一代的无穷事业,通过实验,教育措施会逐步改善,实施教育的人本身也会随着逐步提高,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崇高目标。因此,康德十分重视当时J.B.巴泽多在德绍泛爱学校的教育实验(见泛爱主义教育)。
  
  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康德主张的教育具有伦理的理性主义特点,气氛严峻。同时,由于他深受J.-J.卢梭的《爱弥儿》一书的影响,重视儿童身心发展,又含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因素。这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在康德的教育思想中是辩证地结合着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