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北魏直勤考
1)  An Examination of Zhi Qin of the Northern Wei
北魏直勤考
2)  The Study of Du Du System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北魏都督制论考
3)  Discussion on Zongzheng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北魏宗正考论
4)  The Pseudo Jue System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北魏假爵制度考
5)  Research on the Merit System in Northern Wei
北魏考课制度研究
6)  The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Queens and Concubines in North Wei Dynasty
北魏后妃制度考述
补充资料:北魏
北魏(386~534)

    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北朝王朝之一。拓跋部鲜卑贵族拓跋珪(见魏道武帝)
   所建。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今属河南)。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河南、陕西、内蒙古的大部,辽宁、安徽、江苏、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国南端一部分。珪祖拓跋什翼犍十六国时曾建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国衰,拓跋珪遂于太初元年(386)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朝自此始。天兴元年(398)称帝(道武帝),都平城。魏道武帝在位时解散部落,使部民分土定居,变游牧为农耕。皇始元年(396),他始建台省,置百官。天赐三年(406)下令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各级三名长官中一为拓跋宗室,余为非宗室鲜卑或汉人)。针对汉族地区宗族强盛的局面,以宗主督护制统掌地方基层。拓跋珪推行劝课农耕、发展生产的措施,又大规模实行屯田,还强迁后燕境数十万汉族和其他各族民于平城附近,计口授田,分予耕牛农具,促进民族融合,增强军国财用。拓跋珪死后,子拓跋嗣继位。他对南朝刘宋发动进攻,夺取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国力进一步强盛。先后灭夏国、北燕、北凉,统一了北方,结束一百多年北方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太平真君十年(449),又击败北魏北方的柔然,使其北徙,解决了后顾之忧。接着又南下至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与南朝对峙。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北魏时期飞天(壁画 局部)


   
   北魏前期的统治仍带浓厚的奴隶制色彩,民族压迫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激起各族反抗。为缓和民族矛盾,进一步促使鲜卑贵族封建化,以维护统治,冯太后及孝文帝时进行一系列改革(见孝文改制)。首先是吏治整顿,其次是颁行三 长制、均田制以及新的租调制。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排除太子及鲜卑权贵们的反对,迁都洛阳,以加速鲜卑汉化及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随后,又规定鲜卑人着汉服,用汉语,改汉姓;规定迁洛鲜卑人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以洛阳为籍贯。还提倡鲜卑权贵门阀化、与汉族高门联姻。十九年,又按家世、官爵,将鲜卑贵族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进一步结合。又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并首创从品。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农业、手工业(尤其是炼钢术)、商业的长足发展,洛阳从而成为商业大城市。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杀孝明帝,自摄朝政。尔朱荣借为孝明帝报仇之名进军洛阳,诛胡太后及大臣2000余人,立元攸为帝,是为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尔朱荣为孝庄帝所杀,荣弟尔朱兆率军攻进洛阳,杀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不久,尔朱荣部将高欢倚河北大族为援,尽诛尔朱氏,杀节闵帝,立元脩为帝,是为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北魏亡。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改元大统。史称西魏。北方再度陷入分裂之中。
   
   

北魏着汉服的文官俑


   
   

甘肃永靖县炳灵寺石窟172窟北魏时期的石佛造像


   
   北魏时期,科学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魏末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文学方面,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义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