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广南洞经音乐初考
1)  To Investigate Dongjing Music of Guangnan
广南洞经音乐初考
2)  Dongjing music
洞经音乐
1.
A Fi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Dongjing Music of Yunnan
对云南洞经音乐的一次田野调查
2.
Yunnan Dongjing music enter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religious music in its process of its spreading, and this relation brings the two into one.
云南洞经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始终与地方宗教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两者的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相互的融会。
3.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Yunnan Dongjing music and Huadeng folk music.
云南花灯与云南洞经音乐在其音乐感受上有其相似之处,究其原因是洞经音乐是根源,而花灯是枝叶。
3)  "Lijiang Dongjing Music"
丽江"洞经音乐"
4)  On Dongjing Music
洞经音乐述论
5)  Liudong music
六洞音乐
6)  music educ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初中音乐
补充资料:洞经音乐
      流行于中国云南省汉族、白族、纳西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音乐。原为道教礼仪音乐,因其内容为颂唱《大洞仙经》的经文而得名。
  
  洞经音乐在云南约始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清中叶直至民国初年,逐步衰落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音乐形式的产生无史籍记载,但它和宣讲颂唱的"道藏"经籍──《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的产生、流传、演变,以及"赕经"这种以宗教为内容的表演形式有着密切关系,尚待进一步考证。"赕经",是对整个宗教礼仪活动的泛称,亦称为"做会",这是一种以宣传宗教教义为内容讲唱结合的艺术形式。
  
  "赕经"活动一般在关神庙中举行。会期3天或5天,内容以演唱的经文不同而有别。洞经音乐包括了吹、拉、弹、打、唱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段,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部分。
  
  声乐部分称为"经腔",亦称"经曲"。其唱词是经文中的韵文部分,和诗词相近,有四言句、五言句、七音句、长短句等几种结构形式。经文中的第 1部分是散文形式,是宣讲读念的部分。从经文的结构形式和其表演形式来看,它和唐代的变文及始于宋元间的"宝卷"(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讲唱形式)相类似。演唱"经腔"时有两种乐队伴奏形式:一种是用丝竹乐队伴奏,其曲调悠扬委婉,节奏徐缓;一种是用吹打乐队伴奏,其曲调有的欢快热烈,有的气势雄伟,多用于开经或收经之时。
  
  洞经音乐的器乐部分称为曲牌。根据所用乐器的不同组合,分为大乐曲牌(又称吹牌)、组合曲牌、锣(鼓)经曲牌3类。大乐曲牌即吹打乐演奏的曲调,以唢呐、竹笛、笙、管子为主奏,配合以鼓、锣、钹及铓锣等;细乐曲牌即丝竹乐演奏的曲调,以竹笛、芦管(洞箫)、小胡琴、二胡、二簧(二弦,弓弦乐器)、中胡、碗胡、葫芦胡、大胡、大小三弦、琵琶、双琴(双清)、古筝、扬琴、苏古杜(即火不思)等乐器演奏曲调,配合以板鼓、木鱼、碰铃、云锣、铜磬、玉磬等锣鼓经曲牌,一般衔接在各类经腔及曲牌的结尾处。由于不同曲调后面的鼓点不同,分别冠以曲调名称,如新挂腔锣经、老挂腔锣经、咒章锣经等;有的有专名,如大雪头、小雪头、大扎头、翻山跃等段子。曲牌主要用于各种礼仪活动时的配乐,如开坛、收经、祭神、敬献供品、念诵玄文浩表等,也作经腔的间奏。
  
  洞经音乐的曲调十分丰富,每一地区都有独立成套的各类曲调40~100余首不等。由于历史悠久,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曲牌"的来源,据初步查证,其名称有的来自唐诗宋词,如:〔浪淘沙〕、〔小桃红〕、〔朝天子〕、〔甘州歌〕、〔万年欢〕、〔洞天歌〕等;有的见于南北曲,如:〔柳摇金〕、〔一江风〕、〔山坡羊〕、〔雁儿落〕、〔汉东山〕、〔一枝花〕、〔傍妆台〕等。其他大量的是明清的时调小曲,如〔小开门〕、〔南清宫〕、〔将军令〕、〔闹山河〕、〔中风韵〕、〔八谱〕、〔闹元宵〕、〔朝天青〕等。有一部分也散见于各种戏曲剧种的曲牌曲目之中,总计不下数百首。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滇剧的发展,各地洞经音乐的部分曲牌,被滇剧所吸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