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清末入藏川军述评
1)  Comments on the Sichuan Army Sent into Tibe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清末入藏川军述评
2)  the Sichuan army sent to Tibet
入藏川军
3)  Review of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rm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清末新军建设述评
4)  On the New Policies in Late Qing Tibet
清末西藏新政述论
5)  Sichuan [英]['si:tʃ'wɑ:n]  [美]['sɛtʃ'wɑn]
清末四川
1.
Sichuan s Promotion of Education with Income from the Buddhist Temple s Property in Cutting Trees on the Ground of the Temple in Late Qing;
清末四川庙产兴学进程中的砍伐庙树
6)  west Sichuan in late Qing Dynasty
清末川边
补充资料:川军


川军
Sichuan Warlord Clique's Army

ChuQnlun川军(Siehuan warlord elique’5 Army)民国时期四川各实力派所辖军队的习称。其前身主要为四川新军暂编陆军第17镇。1 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四川着手编练新军。至19H年(宣统三年)建成第17镇,朱庆斓任统制。武昌起义爆发后,新军中的同盟会组织和保路同志军纷纷宜告独立,分别建立大汉蜀北军政府、重庆蜀军政府等。同年底,新军和保路同志军等合编为四川陆军3个镇,宋学皋、彭光烈、孙兆蛮分任第1镇至第3镇统制。不久增编第4镇,刘存厚任统制。共辖步、骑、炮兵20标,工兵、瑙重各1营。1912年4个镇改编为陆军第1师至第4师,新建第5师。宋(后周骏)、彭、孙、刘和熊克武依次任各师师长。讨袁战争和护国战争期间,川军内部分化,部分参加讨伐袁一世凯,大部参与镇压讨袁武装。1917一1925年,川军与滇黔军之间及川军内部,先后爆发刘(存厚)罗(佩金)之战及川黔军驱杨(森)之战等,进一步形成以同乡、同学等不同关系的各个军阀集团,并分别占有一定地盘,形成“防区制”,各自扩充军队,建制混乱。1926年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形势下,川军归附国民革命军,改编为第20军至第24军,第28、第29军。杨森、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依次分任各军军长,另由原杨森部分化出来的部队亦称第20军,郭汝栋任军长。总兵力达30余万人。形式上虽有统一编制,但仍分别由刘湘、杨森为首的“速成系”,邓锡侯、田颂尧为首的“保定系”等各集团所控制。1927一1934年,各集团为争夺四川统治权,发生过“下川东”、“上川东”以及刘湘与刘文辉的“二刘”之战等。其间,川军数次参加围堵长征进人川境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对川军进行整编,保留第20、第21、第23、第24军番号,将其余部队改编为第41、第44、第45军和独立第104师。杨森、唐式遵、潘文华、刘文辉、孙震、王绩绪、邓锡侯分任各军军长,李家饪任第104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主要部队扩编为第4军团至第6军团,第24、第25军团。邓、刘(文辉)、杨、唐、潘分任各军团长。至1939年冬,以川军为基础,陆续扩编为第22、第23集团军,第27集团军至第30集团军,第36集团军和第88军。邓、唐、杨、潘和王攒绪、王陵基、李家饪依次任各集团军总司令,范绍增任第88军军长。其间大部先后出川,分别参加淞沪、徐州、武汉等地会战,阵亡官兵26万余人。解放战争期间,刘文辉、邓锡侯等分别率领第24、第95军等部起义;其余部队在安徽、山东等地相继被人民解放军歼灭,部分逃往台湾。(董亚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