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顾颉刚的学术追求
1)  The Academic Pursuit of Gu Ji-gang
顾颉刚的学术追求
2)  Gu Jiegang and Neo-Redology
顾颉刚与新红学
3)  Gu Jiegang And Archaeology
顾颉刚与考古学
4)  Gu Jiegang
顾颉刚
1.
Gu Jiegang and His Influence on Chinese Library Undertaking;
顾颉刚先生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2.
From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to the Study of History:Gu Jiegang s Academic Thought;
论顾颉刚的“由经入史”说
5)  GU Jie-gang
顾颉刚
1.
Brief Study on GU Jie-gang s Thinking of Files Historical Data;
顾颉刚档案史料思想探略
2.
On GU Jie-gang’s approach of Yi-ology;
论顾颉刚易学研究的进路
3.
Gu Jie-gang 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顾颉刚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6)  Gu Jigang
顾颉刚
1.
Gu Jigang and the Yugong Semimonthly;
顾颉刚与《禹贡半月刊》
2.
A Brief Expound of Mr.Gu Jigang s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 to Shanshu;
顾颉刚在《尚书》研究领域的成就与贡献述略
补充资料: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


    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1920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抗战时期,在昆明、成都、重庆任教。同时潜心著述,编辑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担任《资治通鉴》校点工作的总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标点总其成的重任,继续进行对《尚书》的研究,不断发表研究古史、历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顾颉刚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图片

图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