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骨瓮; 骨灰瓮; 骨罐; 骨灰罐
1)  urn;funeral urn
骨瓮; 骨灰瓮; 骨罐; 骨灰罐
2)  a mortuary urn
骨灰瓮
3)  bone-keeping urn
纳骨瓮
1.
Since 1909,a group of bone-keeping urns have been found incidentally in the Biya-Nayman site to 70 km away from Samarkand and it immediately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自1909年以来,当一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纳骨瓮被偶然发现于撒马尔罕以西70公里的Biya-Nayman遗址,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4)  glue kettle
脱胶罐<骨灰瓷生产用>
5)  aggregate tin
骨料罐
1.
Structure design and slip form construction for finished aggregate tins at Jinghong Hydropower Station;
景洪水电站成品骨料罐结构设计与滑模施工
6)  ossuary [英]['ɔsjuəri]  [美]['ɑsjʊ,ɛrɪ]
尸骨罐
补充资料:骨灰瓮文化
      欧洲青铜时代晚期文化。以其独特的葬具骨灰瓮而得名。由于众多骨灰瓮集体群葬形成墓园,又被称为骨灰瓮墓园文化。公元前13世纪发源于东欧多瑙河流域,前12~前10世纪传至中欧、西欧各地,后又分布至北欧,约前8世纪中消失。其遗迹自19世纪中叶起续有发现,20世纪初正式定名。
  
  该文化的居住遗址有村落和寨堡两种,典型的村落如德国符腾堡州的布豪遗址,建于沼泽中的高地上,四周围以木栏。房屋为木结构,并有谷仓等建筑,最大的一栋房子有6个房间和4个灶,可能是族长所住。寨堡是设防的居留点,多建于山丘或沟崖顶上,四周围以防御墙垣或栅栏,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山丘寨堡,其面积也最大,以后各时代出现缩小的趋势。这说明骨灰瓮文化的设防寨堡是供全体居民使用的,推测当时仍过着父系氏族公社生活。骨灰瓮文化的墓葬一般是集体墓园,骨灰瓮埋于地下,地表平展,但也有为族长等身份高的人物而设的冢墓,如捷克斯洛伐克奥奇科夫发现的土冢,是在行火葬的原地垒石筑成,将火化后的骨灰、炭烬、烧熔的随葬铜器等深埋地下,其上用泥土和石块分3层垒成高6米、直径约25米的冢堆。冢边遗有烧过的人骨,可能是殉葬的俘虏或奴隶。这类火葬冢墓和荷马史诗所述希腊人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葬仪相同,表明当时社会分化已较明显,族长等上层人物财富甚多,且拥有奴隶。
  
  骨灰瓮文化的青铜工艺已有较高水平,除锻制铠甲、盾牌等外,已知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典型器物有各种铜剑、刀、矛、手镯、别针、碗、钵、马衔等。陶器除骨灰瓮外,亦有深钵、杯等。
  
  骨灰瓮文化和南欧的早期铁器文化如希腊的原始几何陶与几何陶文化、意大利的微兰诺微文化有较密切的联系。居民属印欧语族,其西部地区居民是凯尔特人的祖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