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农村最低生活救助
1)  rural minimum living relief
农村最低生活救助
2)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3)  the minimum life guarantee system of rural residents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imum life guarantee system of rural residents can overcome the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but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Countryside as well.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仅能克服传统农村社会救助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By empirical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the paper has study the Minimum Life Guarantee System of Rural Residents of vision of the farmers.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偏重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致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发展缓慢且不健全。
4)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level for rural residents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
1.
Based on 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 model,the paper builds the core model and extended model to measure th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level for rural resi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basic needs and developmental needs.
以扩展线性支出(ELES)模型为基础,按照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两类需求标准,构建了用于测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核心模型和扩展模型,并以陕西省为例,应用两模型对1993-2005年陕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测定,进而对未来25年陕西省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预测与比较,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
The author has probed into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and rural resident parents supporting security system.
在本文中笔者着重探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对这三项制度的构建基本就构建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6)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 system in rural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补充资料:农村


农村
village

  农村(villa罗)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农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本质差别将消失。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规定的农村统计口径有所不同。例如美国,1950年以前规定,凡是人口在2 500人以下的、没有组织成自治单位的居住地就算农村;1950年以后规定,不论其是否组织成自治单位,凡人口在2 500人以下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1 50。人以下的地区及城市郊区都算作农村。欧洲各国一般以居住地在2 000人以下者为农村。在中国没有直接规定“农村”这一统计指标的口径,仅规定了“市镇总人口”和“乡村总人口”这两个人口统计指标。据《中国统计年鉴》(1987)解释,“市镇总人口”指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乡村总人口”指县(不含镇)内全部人口。其中,“市”是指经国家规定成立“市”建制的城市;“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1984年规定,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均可建镇。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靠采集、渔猎为生,逐水草、居巢穴,无所谓村落。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约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耕种土地、照管作物、饲养畜禽等生产活动,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同时,为防御外族侵扰和野兽的侵害等,要求一个氏族聚居在一起,从而出现了最早的村落原始村落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部落的聚居之地,实行原始公有制,按自然分工进行生产活动,平均分配。至原始社会末期,交换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方便、位置适中的村落中,出现了集市。在奴隶社会的农村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相继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在一些大的村落中,手工业者集中,商业集中,形成永久性市场。这些地方,逐步演变成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政权的巩固,则修筑城堡等,逐渐出现了城市。大商人、大奴隶主、官吏聚居在城市,奴隶、个体小农、少数小奴隶主则居住在农村。奴隶社会的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的关系。在封建社会的农村中,主要居住着农民(雇农、佃农、自耕农)或农奴、中小地主等。土地等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封建地主阶级(或封建农奴主阶级)所有,少部分归农民所有。封建社会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压迫、剥削农民的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