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川端康成文学
1)  Kawabata Yasunari
川端康成文学
1.
A Study on Kawabata Yasunari's Artistic Achievement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川端康成文学的艺术性·社会性研究
2)  Kawabata Yasunari
川端康成
1.
On the Consciousnesses of Guo Moruo and Kawabata Yasunari on Death;
论郭沫若与川端康成的死亡意识
2.
A Comparison about the Consciousness of Freedom between Kawabata Yasunari s Novels and Guo Moruo s Works Written in Japan;
论郭沫若留日小说与川端康成小说在自由意识上的观照
3.
Melody of Being Coldly Beautiful and Sadly Moving——On Sense of Beauty and Sadness in Some Works by Kawabata Yasunari;
冷艳、凄美的旋律——论川端康成部分作品中的悲与美
3)  Kawabata [英][kɑ:wɑ:bɑ:tɑ:]  [美][,kɑwə'bɑtə]
川端康成
1.
On Dostoevsky and Kawabata from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小人物刻画·细节叙事·精神拯救——比较视阈下的川端康成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2.
Feminist Awareness in Kawabata s Born As A Woman;
从《生为女人》看川端康成的女性主义意识
3.
A comparison of the themes of “death” and “beauty” in the writings by both Kawabata and Mishima Yukio;
不同维度的死亡之美——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文学中“死”与“美”的主题比较
4)  KawabataYasunari
川端康成
1.
On Styles of KawabataYasunari s Works:Beauty,Sadness and Emotionalness;
美 悲苦 物哀——川端康成创作浅谈
2.
“The Thing is Sad” Character in Kawabatayasunari s Literary Creation;
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品格
5)  Yasunari Kawabata
川端康成
1.
Love·Vanity·Life——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emale created by Yasunari Kawabata;
爱情·虚无·生命——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2.
Important Viewpoint not to be Disregarded:on Sleepless Flowers by Yasunari Kawabata;
一个不该被忽视的重要视点——也谈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3.
Phase of Yasunari Kawabata s Earliest Writings:ideals of Resistance Consciousness to Death;
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的位相——面对死亡的抗拒意识的流露
6)  Chuanduankangcheng
川端康成
1.
On the art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Chuanduankangcheng s novel;
浅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审美特征
2.
Death Is Around Us——Death Consciousness and It s Cause in Chuanduankangcheng s Fictions;
“死亡就在我们脚边”——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成因
3.
In October 1924, the Japanese writers—— HengGuangLiYi 、 ChuanDuanKangCheng、 PianGuangTieBing and all together, fourteen people founded a magazine "Literature Times".
1924年10月,日本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十四人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著名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针对《文艺时代》同人,于同年11月发表了专文《新感觉派的诞生》,日本新感觉派由此得名。
补充资料: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
Kawabata Yasunari
    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图片

图片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川端康成写作的居室

川端康成写作的居室


   
    创作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舞姬》、《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
   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