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道教诠理答难
1)  The arguments of Taoism's teachings
道教诠理答难
2)  catechisms
教理问答
3)  The answer is unreasonable.
这答案没道理。
4)  Geneva Catechism
日内瓦教理问答
5)  Heidelberg Catechism
海德堡教理问答
6)  The Real Commentary on the True Teaching
《正教真诠》
1.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Dispute among Muslim Scholars of the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Lat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A Discourse of Stilly Explanation of Kalima Sahada Criticized by Wang Daiyu in his The Real Commentary on the True Teaching;
论晚明江南穆斯林学者的文化纷争——从王岱舆《正教真诠》批评的《证主默解》说起
2.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Wang Daiyu The Real Commentary on the True Teaching in the eyes of Chinese Hui Muslim scholars through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Islamic literatures in Chinese from late Ming period to Qing Dynasty.
本文主要依据明末至清代的汉文伊斯兰教文献的序跋文字,考察了明清回族学人对于王岱舆《正教真诠》一书的认识与评价,这有助于我们认识《正教真诠》在中国伊斯兰学术史上的地位。
补充资料:教理问答
      基督教各派教会对初信者传授基本教义的简易教材。又译要理问答、要道问答或教会问答。大都采用问答体,故在中国多以问答称之。词源出自希腊文Katecheo,原意为使(人)听见,有口授的涵义。早期基督教用以向孩童或受洗前的成人口授教理。 6世纪后普遍实行婴孩洗礼,遂用作对受洗后的儿童或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的教材。中世纪已有这类著作。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各宗派也纷纷用问答体编写教义初阶,以便于传授本宗教义,并用作考核入教者信仰深度和教义知识程度的规范之一。
  
  宗教改革后的著名教理问答,最早有马丁·路德于1529年编写的《小教理问答》和《大教理问答》。前者供一般信徒初学之用,内容包括十条诫命、信经、主祷文、圣礼等,至今仍为各国路德宗教会广泛使用。后者比较艰深,用作教士学习神学和伦理学的教材。J.加尔文编写过两种"日内瓦教理问答"。其一为非问答体的《日内瓦教会认信文入门》(1537)。另一用法文以问答体编成(1541),有拉丁文译本,法国和荷兰的归正宗教会多采用之。此外还有《海德尔堡问答》(1563),作者不详。观点折衷于路德与加尔文之间,曾被欧洲各国的归正宗教会采用。1619年多尔德区会议承认其可作认信标准。在归正宗中流行最广的是《威斯敏斯特教理问答》,有大、小两种,均作于1647年,次年经威斯敏斯特大会通过。其"小问答"至今仍在英语国家的加尔文宗教会中普遍使用。英国国教会的教理问答,主要为已领洗的青少年在准备领坚振礼前学道而编订,为此而特别列在1549~1662年的《公祷书》的坚振礼文中。浸礼宗也曾编印过多种教理问答。
  
  天主教最著名的教理问答是耶稣会神学家迦尼修斯编的《基督教义大纲》,内容有211条。1558年第三版曾译成多种文字,重印百余次,在天主教内被广泛采用。还有《罗马教理问答》(1566),原名为《特兰托公会议所颁布的教理问答》,不用问答体,是一种教义手册,由教皇庇护五世公布。内容有信经、圣事、十诫命和主祷文等,在天主教内享有很高威信。
  
  东正教最重要的教理问答是《菲拉列特教理问答》,为莫斯科都主教菲拉列特所作,1839年第三版被俄罗斯正教会作为法定问答,译成多种斯拉夫语。内容有三部分:论信(信经)、论望(《主祷文》和《八福篇》)、论爱(十诫和善行)。斯拉夫语系以外的一些东正教会对其权威地位持保留态度。对各国东正教有广泛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