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李贽小说评点
1)  Li Zhi's novel critique
李贽小说评点
2)  Li Zhi's thought of ren
李贽仁说
3)  novel comment
小说评点
1.
novel comments with modern western narratology, to find out the commonplaces and differences, to comment Jin Shengtan s contribu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for narrative theory of ancient China.
本文试图用现代西方的叙事学理论重新观照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找出其中的共通与差异,评价金圣叹对构建中国叙事理论的贡献。
4)  novel commentary
小说评点
1.
Jin Shengtan holds certain position in aesthetics history for his novel commentary, but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connected with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at’s the reason why we intend to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of the philosophy origin of his thought in this paper.
金圣叹以小说评点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但对其评点思想地深入理解和美学价值地深刻认识则应源于其哲学思想,而其哲学思想却在于易、佛、儒三者的交汇,故本文不吝笔墨从其源头谈起。
5)  novel criticism
小说评点
1.
For this reason,Outlaws of the Mars h commented by JIN Sheng tan possessed paradigm meaning in developing pr ocess of Chinese novel criticism.
不独理论贡献卓越,而且从体式、理论、批评方法等方面,影响了整个清代的小说评点,成为竞相师法的评点典范。
6)  novel critique
小说评点
1.
It is imported by Ming-Qing scholars of novel critique from the Chinese linguistics.
“章法”是明清小说评点家从传统“小学”引进的结构概念。
2.
Yi-xian-chuan (threading-through together) is the spatial coherent narrative conception of the novel critique in the Ming & Qing Dynasties,which was refined by the critics a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threading through the novel and was corresponding to a Chinese character written or a figure drawn at one go.
本文清理明清小说评点空间叙事理论,提出一线穿是评点家提炼的贯穿小说间架结构的连叙概念。
3.
Tuo\|xie is a theoretical 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 novel critique.
“脱卸”是明清小说评点家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小说理论概念。
补充资料:李贽(1527~1602)
      中国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号卓吾,又号笃吾,福建泉州人。曾应乡试为举人,任云南姚安知府等官职。他 54岁辞官之后,著书讲学 20余年,曾大胆地严厉批判了当时庸腐的官学制度。后久居湖北麻城,聚众讲学,放言高论,听众为之倾倒。晚年移居通州,遭到封建朝廷的迫害,殒于狱中。他的著作在明、清两朝均被列为禁书,但李贽"一死而书益传,名益重"。
  
  李贽反对朱熹等人标出"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修养的准则。 主张"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见"。例如耕田的人"私有秋之获",才会出力耕作,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李贽反对道学家所坚持的封建等级观和男尊女卑的思想,主张人与人平等。他说,"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其含义是指圣人所能做的,凡人也能做得到,凡人所不能做的,圣人也一定做不到。
  
  李贽还认为,人生而具有"童心",只因为受了理学教育的污染,"童心"遭到损害,才得不到发展,而使人沾上虚伪作假、欺人、欺世的恶习,以致"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他用"童心"说揭露理学教育对人们的毒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李贽对儒家的批判,是他在教育史上较为显著的特点。他继王充《问孔篇》之后,又评判孔丘"自无学术以教门人",他认为儒家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乃是完全错误的。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一段话强调个性解放和个人独立思考,有助于破除个人崇拜的陋习。长期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典籍作为在思想意识和教育领域里统治人们的工具,到了明代,尊儒读经之风甚盛。李贽认为 "六经"、《论语》、《孟子》 成了伪君子们的护身符,决不能成为万世之至论。他尖锐地抨击孔子,辛辣地非难儒家经典,无情地揭露道学家的假面具,立论虽然有些偏激,但对于后代确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李贽提倡"因材而笃"的教育观点。他说,人人都有物质的欲望,但各有个性,人们的能力和爱好也各不相同,"就其力之所能为,与心之所欲为,势之所必为者以听之",就能适应其个性,发展其个性,从而实现"因材而笃"、"万物并育"的原则。
  
  李贽是明代泰州学派的继承者,他的思想颇为复杂,既有进步的因素,也有儒家传统的某些糟粕,晚年沉溺于佛、老,自称和尚。最后被迫自杀,不屈而死。李贽的主要著作有:《李氏藏书》、《李氏焚书》、《初潭集》、《李氏文集》、《李氏续藏书》、《李氏续焚书》、《李氏丛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