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纯文学"型
1)  "Pure literature"-type
"纯文学"型
2)  Literary culture;belles-lettres.
文学;纯文学
3)  pure literature
纯文学
1.
It prepares subject for Chinese pure literature and even influences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it.
道家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人格以其疏离社会、重视个体精神世界的特点而孕育着中国士人的一种纯艺术精神 ,其反社会化、超功利性的背后 ,饱含着人性关怀的社会批判精神、超然世俗的傲岸的自由精神及对人生的大悲悯感 ,为中国纯文学准备了创作及接受主体 ,并以此影响着以凸显精神价值为旨归、以淡朴简古、蕴藉空灵为表现方式的中国纯文学的审美品质。
2.
In essence,the so called grass-roots writing continues to use the topics and patterns of pure literature,which results in many limits and shortcomings.
所谓底层写作仍然在暗中借用“纯文学”的主题与模式,这决定了所谓底层写作的局限。
3.
As a sociological concept,"grass roots" ough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pure literature".
“底层”是社会学概念,本与“纯文学”不相干。
4)  Belles-lettres [英]['bel'letrə]  [美][bɛl'lɛtrə]
纯文学
1.
Mass Media and Living Space of Belles-lettres;
论当代大众传媒与纯文学的生存空间
2.
In the late 1930s,there was broad space for the publication of belles-lettres which flourished in every literature type.
1930年代中后期,较少政治倾向的纯文学十分繁荣,拥有大量的出版空间,在各个体裁领域均有丰硕成果。
3.
With the transition of social economy, popular culture expands rapidly but belles-lettres shrinks sharply.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大众文化迅速膨胀而纯文学急剧萎缩。
5)  Impure literature
非纯文学
6)  pure literary conception
纯文学观
1.
Construction of pure literary conception in novel writing demonstrates the pursuit of new novelists for the status of novel as an independent literary genre.
小说维度纯文学观的审美超越性,形成其区别于通俗小说的显著的时代特征。
补充资料:纯文学

对于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个崭新的、陌生的、难以用世俗语言表达的、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广大无边的世界。自古以来,对于这个“虚无飘渺”的世界的描绘,是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共同的工作。

在文学家中有一小批人,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层次,他们的目光总是看到人类视界的极限处,然后从那里开始无限止的深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断地击败常套“现实”向着虚无的突进,对于那谜一般的永恒,他们永远抱着一种恋人似的痛苦与虔诚。表层的记忆是他们要排除的,社会功利(短期效应的)更不是他们的出发点,就连对于文学的基本要素——读者,他们也抱着一种矛盾态度。自始至终,他们寻找着那种不变的、基本的东西,(像天空,像粮食,也像海洋一样的东西)为着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这样的文学家写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纯文学。我愿自己永远行进在这个人数不多的队列中。

“纯”的文学用义无反顾地向内转的笔触将精神的层次一层又一层地描绘,牵引着人的感觉进入那玲珑剔透的结构,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内核突进。凡认识过了的,均呈现出精致与对称,但这只是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发起冲击。精神不死,这个过程也没有终结。于写作,于阅读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学必然短期效应的读者不会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学氛围不好的话,作者很可能连生存都困难。

中国文化传统势力是太强大了,它那日益变得瘠薄的土壤中如今孕育的,是普遍的萎靡与苍白,它早已失去了独自担负起深入探索人性的工作的力量,但它仍能汇集起世纪的阴云,挡住有可能到来的理性之光。我认为我们的文学急需的,不是那种庸俗的关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讨论,(这种讨论令人显得猥琐)而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魄,一种对于生命的执著,和对于文学自身的信心。只有建立起这样的自信,才不会局限在日益狭小的观念中,才有可能突破传统的束缚,逐步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境界,从而刷新传统。

一些别有所图的大人物由于自己所处的高位,也由于知识结构的陈旧过时,在文坛上不断发表言论,企图将纯文学的概念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让其自行消亡。他们口口声声强调作家要关怀他人,理解他人,对大众的疾苦不能熟视无睹等等。试想一个人,如果他连自己的内心都不关怀,也不去认识,任其浑浑噩噩,那么他那种对“他人”的关怀,对于被关怀的对象,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当下“赢得”很多读者,他的作品又能否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福音?恐怕更多的是暂时的麻醉吧。还有的人将“自我”限定为表面层次的世俗观念,缺乏起码的文学常识,以自己的半桶子水来蒙混读者,以掩盖自己创造力的消失……这些观念之所以能流行一时,说明读者对于究竟什么是纯文学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的。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纯文学在中国这个古老守旧的国度中还是属于新生事物,它的生长,有赖于作家们和批评家的共同努力。

当纯文学的探索开始之际,写作者立刻会发现自己站在了已经存在的自我的对立面,这个自我是由文化、社会、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构成的表层的自我。这些因素坚不可摧,聚成铜墙铁壁。如果人要进行纯度很高的创造,他就必须调动深层的潜力,战胜旧的自我,到达空无所有的极境。因为只有在那种地方,精神的好戏才会开始。那一次又一次对于已有的传统、文化等等的突破。其实也就是精神对于肉体桎梏的挣脱。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