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三庆班
1)  San Qing Troupe
三庆班
1.
Actually, San Qing Troupe (It was a Troupe that was invented by people who came from Anhui Province) is a Huabu Opera Troupe( The opera seems vulgar , not so elegent, just as the scholars said.
三庆班本为花部戏班,在安庆、杭州、扬州等城郊乡野流动演出。
2)  the third year of Qingli
庆历三年
3)  sɑnqinghui
三庆会
4)  Three Gorges Chongqing
三峡重庆
5)  On Zhaoqing Eight Civil Musical Instruments Class
肇庆八音班考略
6)  Three shifts
三班制排班
补充资料:三庆会
      川剧班社。1912年创立于成都华兴正街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由长乐、宴乐、宾乐以及顺乐、翠华、彩华、桂春、太洪等班社协议组成,包括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和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约 180余人。主要负责人先后有康子林、杨素兰、唐广体与萧楷成、贾培之等。至1949年,前后活动达30余年,在川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往四川戏曲班社多按不同声腔组班;自三庆会开始,汇集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川剧才进一步被人们确认,趋于定型。三庆会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小生有康子林、李琴生、李培生、萧楷臣;旦行有杨素兰、刘芷美、刘世照、谭芸仙、游泽芳;净脚有周辅臣、刘锡侯、蒲兰亭、刘安、杨青云;须生有周名超、尹华轩、唐小田、徐德斋、游雨田、樊玉山;小丑有唐广体、刘育三、蒋润堂、萧子林、鄢云亭等,一时人才荟萃,展现出四川戏曲班社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他们都有各自擅长的演出剧目,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观众层。在辛亥革命民主思想影响下,三庆会在组织和制度上也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成为戏曲改良的著名团体之一。如首创固定的分帐制,不论名演员、龙套或场面音乐人员,一律按成分帐。每逢演出淡季,名演员自动减薪,保证"下四角"(龙套、马衣、彩女、朝臣)的最低生活。倡导"三德",即口德(不讲污言秽语),品德(尊师爱徒、主角与配角一律平等、不私自接受外界重金诱聘),戏德(演出严肃认真、不耍噱头),以革除旧戏班的积习。又成立昇平堂科社和研精社作为附设机构,前者招收会内子弟授艺,专事培养青年演员(有的艺人还教授女徒弟);后者致力于唱腔表演艺术的研究与革新。聘请社会贤达为研精社参赞,协助整理旧戏,创编新戏。如《柴市节》、《离燕哀》、《屈原投江》、《红楼梦》(连台10本)等历史故事剧,以及《黑奴光复记》、《武昌光复》、《蒙面侠》、《轩亭冤》等时装新戏,都曾称誉一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三庆会积累了一大批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团结和造就了不少优秀人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曾有"川剧正宗"之誉。在川剧界树立了一面艺术革新的旗帜,对川剧艺术的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