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气候带变化
1)  climate changes in climatic belt
气候带变化
2)  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
1.
Spatial changes of boundary based on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
基于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
2.
Recent 45 years climate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Hulunbeier sandy land;
呼伦贝尔沙地45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heavy snow disaster in pastoral area of Inner Mongolia: an entropy-weighted technique-based case study on Xilinhot City;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牧区白灾的影响——基于熵权法分析的锡林浩特市案例研究
3)  climatic change
气候变化
1.
Influence of climatic change and humanity activitie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eastern area of Inner Mongolia;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影响
2.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change in the Balkhash Lake Basin;
巴尔喀什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3.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 in Yellow River with climatic change;
气候变化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4)  climate changes
气候变化
1.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s in future on N_2O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soils;
未来气候变化对旱田生态系统N_2O释放的潜在影响
2.
Features of climate changes in Tongxin County of Ningxia during recent 56 years;
宁夏同心县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3.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s on plant diversity in Horqin sandy grassland,Inner Mongolia;
人类放牧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质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  climatic variation
气候变化
1.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mplexity of climatic variationusing th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fractus of coastal line A case study of mass fraction of CaCO3 from Weinan Loess Profile;
用海岸线分形计算方法对气候变化复杂性的初步研究——以渭南黄土剖面碳酸盐质量分数为例
2.
The Impact of Climatic variation on Production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in Luanchuan;
气候变化对栾川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3.
Meanwhile,we analyzed that uhe sea salt production how to make use of the climatic resources and fac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ic variation.
文章根据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气象台的气象资料,将1954年~2003年50年的温度、降水和蒸发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塘沽地区气候趋向变暖,特别是近10年变化明显,气温升高明显,降水量偏少;同时,对海盐生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
6)  Climatic Changes
气候变化
1.
3000-year climatic changes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近300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综述
2.
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 statement on the response of regional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to the climatic changes from the aspects of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runoff of hydrology system, water content in earth, water supply and water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 system,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is included.
从水文系统的降水、蒸发、径流和土壤水分及水资源系统供水、需水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综述了区域水文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3.
The polar region, which is very sensitive to response and feedback to global climatic changes, is one of important sources and sink areas for greenhouse gases and becomes the important area for the studies of greenhouse gases.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极区CO2 、CH4、N2 O等温室气体研究的历史现状 ,包括南、北极地区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极区冻土CO2 、CH4、N2 O的排放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展望了极区温室气体研究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目前所面临的问
补充资料:气候带
      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
  
  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不仅影响温度分布,还影响气压、风系、降水和蒸发,使地球气候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古希腊人最早提出气候带的概念,并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线,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5个气候带(或称天文气候带)。这种分带反映了地球气候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没有考虑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和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因而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随着气候资料的积累,人类对气候带的认识和划分也逐渐完善。A.苏潘1879年提出以年平均温度20℃等温线和最暖月的10℃等温线为指标,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5个气候带。W.P.柯本在1900~1936年以温度和降水量为指标,将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多雨气候、干旱气候、温暖多雨气候、寒冷雪林气候和冰雪气候 5种气候带(主要气候型)(见柯本气候分类)。采用温度和降水量指标划分的气候带较天文气候带更接近于实际。Л.С.贝尔格1925年根据气候同自然景观的关系,以月平均气温为指标,将全球低地气候划分为:热带雨林气候、萨王纳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内陆沙漠气候、副热带森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泰加林(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11种气候带(型)(见贝尔格气候分类)。1936~1949年,Б.П.阿利索夫根据盛行气团和气候锋位置及其季风变化,把全球气候划分为:赤道带、热带、温带、极带 4个基本气候带和副赤道带(副赤道季风带)、副热带、副极带3个过渡气候带,除赤道带外,其他各带南、北半球各有1个带,全球共13个气候带(见阿利索夫气候分类)。这种分带既反映了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也反映了大气环流和洋流对热量、水分的传输,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气候形成因素的综合作用。1959~1978年A.N.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以气团的源地、分布和气候锋的位置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见斯特拉勒气候分类)。
  
  中国气候学家对于中国气候带的划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根据温度指标,把中国东部地区划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6个气候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1979)将中国东部地区划分成南、中、北热带,南、中、北亚热带和南、中、北温带等 9个气候带。
  
  由于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实际的气候带界线并不完全和纬度圈平行,尤其在较高纬度上,有些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综观全球,在下垫面均匀的海洋和平原上,气候带表现清晰而有规律;在高山和高原地区,气候带虽有反映,但是不完整、不连续。
  
  气候带概念还可应用到山地自然景观上。在水分供应充分的情况下,由于气温的垂直变化,在热带赤道地区的高山上,从山麓到山顶,可出现从热带雨林到终年积雪,即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的各种气候带。这种气候带结构称为垂直气候带谱。
  
  地质时期,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气候带有较显著的南北位移。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带的存在引起地理环境中动植物、土壤、水文以及自然景观的地带性分异,地带性成为地理环境中基本规律之一。同时,气候带的形成与演变,又受其他地理因子的影响。因此,研究气候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不仅对气候学研究,而且对认识地理环境的结构和演变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书目
   胡焕庸等编著:《世界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