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早第四纪
1)  Early Quaternary
早第四纪
2)  late Tertiary and early Quaternary
晚第三纪及早第四纪
3)  Paleogene ['pæliədʒi:n]
早第三纪
1.
A Discussion on Paleogene Jiyang Depression Characteritics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早第三纪济阳坳陷的性质
2.
Paleogene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tion Evolution in Southern Part of West Sag of Dongpu Depression;
东濮凹陷西洼南段早第三纪构造-沉积演化
3.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Division in Paleogene Faulted Basin Of Huangxian;
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4)  early Tertiary
早第三纪
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of Early Tertiary Yinmawanshan gabbro in Liaodong Peninsula;
辽东半岛早第三纪饮马湾山辉长岩体的基本特征及岩浆结晶过程
2.
Palaeomagnetic Study of the Early Tertiary on both Sides of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红河断裂两侧早第三纪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3.
Early Tertiary strata in the Ya an area, Sichuan;
四川雅安地区早第三纪地层
5)  Early Tertiary Period
早第三纪
6)  Paleogene period
早第三纪
补充资料:晚第三纪
晚第三纪(距今2330万年~距今164万年)
Neogene Period
    第三纪的晚期。又称新第三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上第三系。晚第三纪一名是奥地利地质学家M.赫奈于1853年提出的,以代表维也纳盆地时代比早第三纪晚的一组海陆交互相沉积,按现今的地层划分,它的时代大约是从晚渐新世至晚中新世。1860~1868年,地质学家K.F.瑙曼将它与C.莱伊尔1833年提出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合在一起,产生了现今概念的晚第三纪。晚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相应地层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地层划分 中新世和上新世是根据地中海周围海相双壳类化石组合中现生种的含量确定的:中新世含现生种18%;上新世含现生种49%。莱伊尔定名时,既没有指定典型层位和地点,也没有确定界线,更没有考虑到它们的全球适用性,因而造成后来长期争论和混乱。但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上第三系的统的划分应以地中海周围的海相地层为准。中新统的底界应以阿基坦阶的底面为准,它代表渐新世末海退之后的一次广泛海侵的开始,大约发生于2330万年前。中新统的上限即上新统的下限应在墨西拿阶和赞克尔阶之间。墨西拿阶代表古地中海区域一次广泛的海退,是有名的咸盐期。赞克尔阶代表又一次海侵。上新统的顶界在皮亚琴察阶和卡拉布里亚阶之间,即生物群总体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界面,距今约164万年前。上第三系在中国分布广泛,绝大部分属陆相沉积。海相沉积仅分布于台湾、海南岛及沿海极个别地段。
    生物界 晚第三纪时,无脊椎动物中大量属种是现生的。早第三纪著名的货币虫等已完全绝灭。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大量衍生。海洋中各种原生动物,如有孔虫、放射虫等极为繁盛,在海相地层划分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哺乳动物的状况,晚第三纪可分为4个时期:①早中新世。是残存的和高度特化的早第三纪分子和少量晚第三纪分子的时期。②中中新世。是安琪马动物群时期。③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为三趾马动物群时期。④晚上新世。真象从非洲,真马从北美迁入欧亚大陆形成另一动物群,并逐步演化为今日之动物群。
   晚第三纪时,植物界已基本上由现生属组成,并有大量现生种,只是北半球的喜暖植物更向北延伸。晚第三纪初期北欧还有热带常绿植物,西伯利亚还有温带阔叶林。至上新世末喜暖植物明显南退。植物界的地理分区,中新世时比较明显。在中国至少可分为华北区、华东沿海区、西藏高原区和西北区4个区。哺乳动物的分区不明显。
    地史特征 晚第三纪全球海、陆轮廓已很接近现今。海洋所占面积较大,陆地面积较小。现地中海沿岸,如北非阿特拉斯山区、意大利大部、法国和西班牙地中海沿海区都曾为古地中海区,法国西海岸、北欧地区则被大西洋所占。而中国的东海岸在晚第三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更向东扩展,尤其是渤海和黄海,大部分还是陆地。更大的不同是副地中海的存在。副地中海是特提斯海在阿尔卑斯山脉从水下升起后残留在山脉以北部分的水体。水体最大时东西长约5000千米,约为现地中海的一倍半。约在1300万年前(中中新世末)基本与其他海洋隔绝,变成内陆海,几经分隔,演变成现今的咸海、里海、黑海和匈牙利的巴拉顿湖。
   晚第三纪是重要的山脉形成期。地球上较高的山脉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如阿尔卑斯山、阿特拉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等。一些老的夷平山地,如天山、秦岭等有活化抬升现象。地壳运动也引起普遍的火山喷溢,太平洋东、西岸有大量玄武岩流。地壳运动也使欧亚大陆与非洲、北美数次分合,形成多次动物群交流。
   晚第三纪开始时,气候由凉爽向湿热转变。中中新世后,西藏高原的抬升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气候分带日益明显,并逐渐转向干旱凉爽。
   晚第三纪形成的最主要矿产是石油和天然气。地中海地区麦兴阶是重要的膏盐层。主要矿产还有褐煤、残积型铁矿、锰矿和硅藻土矿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