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  movement of singing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national salvation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2)  anti-Japanese and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抗日救亡运动
1.
A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Japanese and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before and after July 7 Incident of 1937;
七七事变前后抗日救亡运动特点之比较
2.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women of all walks of life and of various parties in the KMT-ruled area rallied in an unprecedented way, an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CP established the women s united front of anti-Japanese and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which was based o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MT and the CCP, They launched the anti-Japanese and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抗日战争前期 ,国统区各党派和各界各地广大妇女空前团结起来 ,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 ,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 ,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
3)  the movement to resi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save the country in Guilin
桂林抗日救亡运动
4)  singing movement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1937-1945)
抗战歌咏运动
5)  the National Salvation and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Movement
抗日救亡活动
6)  Movement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Save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抗日救亡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vement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Save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in Guangxi;
浅析广西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基本特点
补充资料: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遍及全国的群众性爱国歌唱活动。这一运动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酝酿,于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形成热潮,至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时达到高潮。从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分为3个阶段:
  
  酝酿准备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中国各阶层人民纷纷要求抗日救国,当时音乐院校的一些师生,也以创作歌唱爱国歌曲作为响应。其中,黄自等创作的合唱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等,表达了人民要求团结御侮、救亡图存的呼声,从城镇到农村激起了强烈反响。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音乐组织,积极开展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音乐工作。聂耳等人在为左翼电影、戏剧创作的大批歌曲中,突出了抗日救亡的内容,其中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自由神之歌》、《新编"九一八"小调》等,以战斗的风格和大众化的形式,唱出了广大群众强烈要求开展抗日斗争,拯救民族危亡的心声。这些作品通过银幕、舞台、唱片、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迅速传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起到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
  
  为进一步传播救亡歌曲,1935年初,"民众歌咏会"和"业余歌咏团"相继成立,为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作了组织准备。
  
  民众歌咏会由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刘良模发起,并得到左翼音乐工作者的支持,参加者以上海的爱国青年(店员、职员、教师以及大、中学校学生)为主,初有90余人,后增至300多人;它明确宣告"为民族解放而唱歌",以集体歌唱、歌咏大会、歌咏比赛、广播演唱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影响日益扩大,至1936年中,会员已增至1000多人,并在香港、广州等地建立了分会。业余歌咏团又名业余合唱团,由吕骥、沙梅等组织并主持,参加者均为上海左翼影剧、音乐界人士,不久,又吸收了许多中、小学校进步教师和学生以及进步职业青年。除经常举行集体歌唱和演出外,其中一部分人还分头到工人、学生、市民中教唱救亡歌曲,每人分别领导或联系一至数个群众歌咏团体,对上海的群众歌咏运动起了指导作用。当时演唱的歌曲除国内创作的抗日救亡的歌曲外,还介绍了国外的革命歌曲。
   形成运动阶段  抗日救亡歌咏在1935年下半年举行过两次音乐活动,第一次是"聂耳追悼会",会中一些歌咏团体演唱了聂耳的大部分歌曲;第二次是在精武体育会礼堂举行的群众歌曲音乐会。两次活动都对广大听众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紧接着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并发展为具有全国规模的歌唱运动。北平的青年学生在"一二九"、"一二一六"等大规模的群众集会、救亡宣传和示威游行时,都高唱各种救亡歌曲,并成立了"海燕歌咏团"(清华大学)等组织,在各大中学校开展了救亡歌咏活动;继而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数十个城市的青年学生,也先后举行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救亡歌咏活动也随之在这些城市开展起来。1936年 1月成立的"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又进一步把救亡歌曲传播到平津邻近各县城乡。上海、武汉、广州、开封、长沙、济南等地的学生,也相继举行同样的活动。从此,救亡歌咏开始向中小城镇普及。
  
  群众性的救亡歌咏热潮,促进了救亡音乐队伍、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歌咏团体的发展。1936年初,在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召唤下,相继成立了词曲作者联谊会(又名歌曲作者协会)和歌曲研究会等组织,参加者有来自各个方面的词、曲作家,如施谊(孙师毅)、安娥、周钢鸣、陈子展、塞克、许幸之、龙沭勋、任钧、柳倩、关露、吕骥、张曙、任光、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刘雪庵、沙梅、孙慎、周巍峙、麦新、孟波、吉联抗、丁珰、盛家伦等。以这支创作队伍为主在"一二九"运动前后,创作出了一大批新的救亡歌曲,其中如《五月的鲜花》、《救国军歌》、《救亡进行曲》、《中华民族不会亡》、《打回老家去》、《心头恨》、《上起刺刀来》、《保卫国土》、《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松花江上》、《全国总动员》、《大众的歌手》等,都迅速唱遍全国。救亡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仅上海地区在"一二九"运动至1937年初期间,就先后成立了近百个之多。许多歌咏团体以各种方式展开活动,其中如:1936年6月7日,民众歌咏会在上海公共体育场举行"民众歌咏大会";同年7月,由上海15个歌咏团体联合举行纪念聂耳的歌咏演出;以及在全国各界救国会组织的历次爱国示威游行中(如在鲁迅逝世追悼、送殡活动中)出动的群众救亡歌咏队,都对上海市民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得到各界爱国人士和社会舆论的支持。《生活日报》、《立报》、《读书生活》、《光明》、《大众生活》和《救亡日报》等,均以相当篇幅刊登救亡歌曲和报道救亡歌咏,并对国防音乐、新音乐运动进行理论探讨。
  
  1936年初,还陆续出版了许多救亡歌集,如《民众歌集》(刘良模编)、《中国呼声集》(周巍峙编)等,其中《大众歌声》(麦新、孟波编)从1936年 9月至1938年连续编印3集,并一再增补重版,汇集了"九一八"事变以来产生的大部分优秀歌曲和《国际歌》等外国革命歌曲,成为各地救亡歌咏活动中采用的主要歌唱材料。1936年起,救亡歌咏开始进入广播阵地,上海的"大陆"、"交通"、"友联"等电台,都先后开设了由各歌咏团播唱救亡歌曲的专题节目,救亡歌声传播愈益广泛。
  
  由于救亡歌咏的社会影响不断增长,当时的南京政府和上海租界的统治当局,以禁唱禁演、禁止出版、取缔歌咏组织、驱散歌咏集会、直至逮捕歌咏骨干等手段,力图扑灭救亡歌声。1936年8月,民众歌咏会被勒令解散,其他歌咏团体也遭受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压迫。但民众歌咏会、业余歌咏团等仍以分散、隐蔽的方式坚持了活动,并于同年10月以后,随着全国抗日民主斗争的再度高涨,掀起了救亡歌咏运动的新高潮,举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歌咏活动。其中如:1936年10月22日,为鲁迅葬礼举行的"挽歌游行";年底为援助绥远抗战,举行的"援绥音乐会";1937年6月,为赈济西南、西北各省灾民举行的一系列"赈灾音乐会"和"赈灾歌咏大会";1936年底至1937年上半年,吕骥、刘良模及"青年会战区服务团"等,赴绥远抗战前线,举办"军民联合歌咏大会"和"军官歌咏训练班",后又到山西等省继续推广;其他爱国宣传团体如新安旅行团等,也在绥远前线进行相同的活动,并巡回宣传于全国各地。这都标志着救亡歌咏运动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进入高潮阶段  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也把救亡歌咏运动推向最高潮。全面抗战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大批艺术形式更多样、民族风格更鲜明的抗战歌曲,其中如《大刀进行曲》、《武装保卫山西》、《保家乡》、《游击队歌》、《军民合作》、《长城谣》、《打杀汉奸》、《巷战歌》、《歌八百壮士》、《打回东北去》、《洪波曲》、《丈夫去当兵》、《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等,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此时,北平、天津、上海等地曾组成了数以百计的"战地服务团"、"救亡演剧队"和"抗战歌咏团",走向战区和内地,深入到前线、工矿和农村,在更边远的地域内传播和组织救亡歌咏,从而形成了"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的形势。救亡音乐队伍的团结,也在全面抗战的形势下得到加强。1937年8月8日,上海成立了有50多个歌咏团体参加的"国民救亡歌咏协会"。1938年前后,各种抗战文化组织和歌咏团体云集于武汉地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于同年1月17日,成立了包括全国音乐界各方面代表的"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同年4月1日,以郭沫若为首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由冼星海、张曙等组织了数百个歌咏团体,并连续举办了"抗战扩大宣传周"、"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歌咏游行、"抗战献金音乐大会"、"七七儿童歌咏大会"、"音乐游园大会"、"八一三宣传游艺会"、"抗战歌曲播送会"、"九一八纪念音乐会"等活动,发动起拥有数十万人参加的规模宏大的抗战歌咏活动。与此同时,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部队、机关、学校的群众歌咏运动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蓬勃开展起来。此外,海外华侨也开展了救亡歌咏活动。如在抗战爆发前后,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华侨中,均建有各种救亡歌咏团体,其中以任光在新加坡举办的"民众歌咏训练班"和他辅导的"铜锣合唱团"等影响较大。1940年后,刘良模在美国华侨中组织了"华侨青年歌唱队",并与著名黑人歌唱家P.罗伯逊合作,录制了以"起来"为题的一组中国抗战歌曲和民歌唱片,其中包括罗伯逊用中、英文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中国有史以来空前广泛的群众性爱国音乐运动,它对发动群众投入抗日民主斗争,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促进了中国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的发展和普及。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