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珠江水
1)  Pearl River water
珠江水
1.
Economics and performance of using Pearl River water as cooling water for chillers
珠江水作为冷水机组冷却水的经济性能研究
2)  Pearl River System
珠江水系
1.
Analysis of Portion of the Ternary Diagram for Major Ions in River Water of Pearl River System;
珠江水系河水主要离子三角组分图分析
2.
Semilabeo notabil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nomical fishes of the Pearl River system.
唇鲮(Semilabeo notabilis)是珠江水系重要的经济鱼类。
3)  Pearl River
珠江水系
1.
Investigation on Shipping Status and Related Ship Standardization of Pearl River;
珠江水系内河航运现状及船型标准化调研报告
2.
has been discovered in collections from a Pearl River Drainage in Ludong village, Jingxi county, and Guangxi of China in May 2008.
2008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禄洞村珠江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
4)  Pearl River Waters
珠江水域
5)  Pearl River Deep-water Fan
珠江深水扇
6)  Zhujiang riverside
珠江滨水区
1.
Recurring to the Mother River, Reconstructing the Urban Feature along the Riverside-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Zhujiang riverside, Guangzhou;
回到母亲河,重塑滨江城市形象——广州市珠江滨水区建设的探讨
补充资料:珠江水利史
      珠江位于中国大陆南部,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四个水系组成。珠江流域的开发治理略迟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宋以前的初步开发  始建于公元前 219年的灵渠是珠江流域最早见于记载的著名水利工程。东汉熹平三年(174)完成了北江武水航道的人工整治。唐代除修建灵渠陡门至十八座外,航运工程还有:长寿元年(692)在今临桂县修建的联接漓江与柳江之间的人工运河相思埭。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以灌溉陂塘为主。较大的有连州的龙腹陂,相传东汉时修建。唐代则有增城的石陂、桂林的灵陂等。防洪工程有唐景云年间(710~711)在宣化县(今南宁对岸)郁江上开的分洪渠道和贞元十四年(798)在桂林东南筑的漓江回涛堤等。
  
  宋元时期的兴起  珠江水利宋代开始大发展。北至今连县、 韶关、 南雄,南至今肇庆、广州、中山,西至今南宁、桂林,东至今惠阳、龙川等地多有陂塘修建。珠江三角洲堤围迅速兴起。据1976年统计,珠江三角洲宋朝兴建的堤围(见圩垸)已有28处,总计堤长66000多丈,围护农田面积24000多顷。当时堤围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著名的有桑园围、长利围、赤顶围、香鹅围、金西围等。其中位于今佛山市的桑园围共有农田1800多顷。这一时期,大型防洪堤防也开始修建。位于今东莞县东的福隆堤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全长12000余丈,保护东莞93乡居民和21000余顷耕地。咸潮堤12条也建于这一时期,共长4100余丈,以抵御海潮内侵。南宋淳祐(1241~1252)中在博罗县建有随龙堤等。广州城市供水工程有甘溪、四井等,排水则有六脉渠。宋代曾多次修筑广州港,及通海的双门船闸。灌溉提水机械,如水力推动的筒车和依靠人力、畜力转动的龙骨水车,都已普遍使用。水碓、水碾等水力机械,也初步普及。
  
  明清兴盛期  珠江灌溉工程明清时期普遍修建。西江上中游山丘区开发了大量陂塘和泉水灌田。据《嘉庆一统志》记载,肇庆府共有水塘27座,其中灌溉面积在100顷以上者有6座;在100顷以下者有5座;未记灌溉面积者有16座。桂林府也有塘堰17座,其中南北二堰灌溉面积有2000多顷,大型的如明代阳朔县神陂灌田千顷以上。云南宜良县引阳宗海灌溉的文公渠,在明代洪武、嘉靖年间多次扩建,至今灌田6万多亩。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堤围发展十分迅速。据1976年统计,明清间珠江三角洲修建堤围370余处,堤线共长45万余丈。堤围分布也由西江向北江、东江及滨海地区发展,并采用多种工程和生物措施加速海滩淤涨。著名的防洪工程有位于高要县(今肇庆市)东建于明洪武初的水矶堤,长35000余丈,保护农田700余顷。人工运河也多有兴修,其中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开凿联系南流江与北流江之间的长20里的运河,打开了珠江直通北部湾的航运。清康熙年间又开凿新宁县(今台山县)潭江通海水道三十里。开通高州(治今茂名市)鉴江北通西江支流的水道等。这一时期珠江三角洲水灾也因而增加,这和上游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河道淤积加重以及堤围的盲目兴建等因素有关。
  
  近代水利技术引进期  出现应用现代技术修建的灌溉工程。1914年成立广东治河处(后多次改名),珠江下游始有专管机构。灌溉工程方面,上游南盘江、北盘江以及广西地区,在三四十年代兴建较多。比较著名的有:始建于1937年的云南省宜良县的龙公渠;始建于1940年,于1943年竣工的弥勒县甸惠渠;始建于1941年的广西柳州凤山河一期工程;1942年始建的广东乐昌县西坑水灌区,都是带有拦河坝的有坝取水渠系工程。珠江三角洲近百年来新修堤围多集中于顺德、新会、中山、东莞各县并向各大口门以外的沙洲扩展。防洪方面,1915年珠江下游发生大水灾,7月10日西江高要站调查流量达54500m3/s,7月11日北江石角站最大流量22100m3/s,广州被淹7天,大量堤围被冲毁,淹没农田648万亩,灾民378万人。防洪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清末以来,关于珠江下游防洪的主要意见有:上游进行水土保持;西江开分洪河道,减少三角洲洪水压力;疏浚入海水道和裁弯取直;修建拦洪水库和水闸;整治堤围等。实际做的主要是加固堤围,同时也结合航运,疏浚了一些下游水道,修建了几座现代水闸,著名的有东江的马嘶闸、北江的芦苞闸和西江的宋隆闸等。其中1920~1924年间修建的芦苞闸,规模最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清除了逾200km2面积的积涝,防洪状况稍有改善。航运整治方面(尤其是三角洲水道和西江及其支流)取得了一些进展。始建于1937年的云南开远水电站,是珠江流域早期的水电站之一,装机两台,每台容量1376kW。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