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青年物理学家
1)  yong physicists
青年物理学家
2)  the early-career scientists
青年科学家
1.
The problem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he the early-career scientists of America
美青年科学家培养机制问题及政策建议
3)  Ethics for Youth
青年伦理学
4)  Psychology of adolescence;Psychology of youth
青年心理学
5)  young linguist
青年语言学家
6)  the middle-aged and young scientist
中青年科学家
1.
Finally it explains the idea that the middle-aged and young scientists are the backbone and the main force of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获奖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最佳峰值年龄",阐发了中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思想及其对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补充资料:青年心理学
      研究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内容包括青年的智力发展、个性形成、情感和意志表现、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研究概况  一般认为,较早系统地研究青年心理的是美国的S.霍尔。他在担任克拉克大学校长时指导学生研究青年心理,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专著《青年期》(1904)。霍尔之后,美国有关青年心理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F.布鲁克斯的《青年期心理学》,L.S.霍林沃斯的《青年心理》,A.格塞尔的《青少年:从10岁至16岁》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特别是德国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青年心理的研究,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青年心理学专著,如C.比勒的《青年的精神生活》,E.施普兰格尔的《青年的心理》等。日本的青年心理研究起源于介绍欧美的研究成果,元良勇次郎于1910年节译了霍尔的《青年期》一书,题名《青年期的研究》,土井竹治于1937年翻译了施普兰格尔的《青年的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发展起自己的青年心理学。50年代初出版了桂的《青年心理学》(1950)和牛岛、桂、依田合编的《青年心理学讲座》(1955)。近年还出版了泽田庆辅等著的《青年心理学》、依田新主编的《青年心理学》等。
  
  苏联的青年心理研究开始于30年代。50年代介绍到中国的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 Н.Д.列维托夫的《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学》和Μ.Н.沙尔达科夫的《中小学生心理学概论》,近年介绍到中国的有И.С.科恩的《青年心理学》,Μ.季亚钦科的《大学心理学》等。
  
  中国有关青年心理的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基本上是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50年代主要是介绍苏联的研究成果;从70年代末才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青年心理问题。较有代表性的是全国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作组有关青年理想、动机、兴趣的研究和青年思维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派别  有关青年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派别。①生物发生论:强调生理成熟过程在青年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不论是心理发展上的年龄差异还是类型差异,都是由遗传结构类型的特点决定的。比如,E.L.桑代克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之初,即产生他的那一卵子和精子相互结合的瞬间,就具有了无数有关未来行为的确定倾向,而且预先决定了在他将要遇到的情境中将会发生的反应。霍尔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种系发生的各主要阶段的再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青年期相当于人类发展的浪漫主义时代。另一位复演学说的代表W.斯特恩则认为,青年期相当于人类近代文化阶段。A.格塞尔认为,"生长"和"发展"是同义语,青年心理的发展取决于成熟的作用,学习只能对成熟起一种辅助的作用。②社会发生论:强调社会生活条件在青年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决定青年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结构、社会化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比如,K.勒温认为,生活环境、交往范围、群体性质是转变年龄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的行为特征首先是由他们地位的过渡性决定的。苏联心理学家,特别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条件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③相互作用论:主张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制约着青年心理的发展。比如,J.皮亚杰认为心理的发展既不起源于先天的遗传,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促成心理发展。E.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产生于3种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过程。首先是自身的发育,由生物学来研究;其次是自我认识,由心理学来研究;再次是社会发展,由社会学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既同本身的生理发育有关,又同所处的社会发展有关,它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吸取国外各派观点中的积极因素和分析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青年心理发展本身的矛盾中寻求发展的动力、而把遗传、环境、教育、活动等因素看作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些条件中,遗传是生物前提,活动是心理发生的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则是决定性条件,教育在这里起主导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