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互动视角
1)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互动视角
1.
Finally,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 should guarantee the equivalence of the core concepts,adopt scientific methods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在肯定研究价值的前提下,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核心概念的不等值问题、方法论的不科学问题、静态文化对比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今后应在确保核心概念的等值性和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从互动视角对跨文化冲突进行研究。
2)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s
互动论视角
3)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s
视角互补
4)  cooperation of perspectives
视角互济
5)  television interaction
电视互动
1.
Research of Television Interaction under Media Combination Context;
媒体交互语境下的电视互动研究
2.
The television interaction is the process of audiences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and feedback from the media.
电视互动是受众对于电视媒体的直接参与和反馈的过程。
6)  interactive TV
互动电视
1.
Analysis on Management Mode of Interactive TV in New Media Era;
新媒体时代互动电视经营模式研究
2.
The Interactive TV based on MHEG-5
基于MHEG-5的互动电视
3.
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concurrent stream in interactive TV, and analyses the related factors which could impact the concurrent stream.
从互动电视系统并发流的概念入手,分析影响并发流的相关因素。
补充资料:符号互动论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论的派别  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多学者诸如C.H.库利、米德、J.杜威、W.I.托马斯、W.詹姆斯、R.E.帕克、F.W.兹纳尼茨基等人的著作中所隐含的"社会心理状态"。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  主要有: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主要观点有: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⑤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方法论特征  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方法论,偏爱参与观察、生活史研究、人种史、不透明的被脉络化了的互动片断或行为标本等方法,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必须研究真实的社会情境,而不是通过运用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符号互动论者不运用正式的数据搜集法和数据分析法,而代之以概括性的和一般的方法论的指令,这些指令要求对被调查的对象采取"尊重"态度。布鲁默曾声称,这种研究需要或至少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考察",调查者着重了解他想要研究的社会情境的第一手资料。目的是把在其中生活的人们所理解、所适应的世界照样描绘出来,主要用参加者的语言来表达。第二阶段,即"检验"阶段。研究者集中注意环境中的"分析因素",这些因素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观察才可能获得。对于多数符号互动论者说来,这一阶段在辨认、描述和解释基本的社会过程如社会化、整合、协商时已开始了。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见文艺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