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美经济波动
1)  Sino-US economic fluctuations
中美经济波动
1.
Based on the quarterly economic data from 1998 to 2007,with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VAR impulse response and the variance decomposition,this paper perfor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Sino-US economic fluctuations.
通过在1998-2007年十年间的季度经济数据基础上,用VAR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在长期中并不发挥作用,只是在短期内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传导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着作用,并且美国经济波动只有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波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长期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并没有影响。
2)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 of China
中国经济波动
1.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which mainly explain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 of China from the aspect of demand, we try to insp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ycl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using the real busine.
现有的解释一般都是从需求角度解释中国经济波动,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从供给角度进行解释的简单真实经济周期(RBC )理论模型检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周期特征,该模型认为经济波动是由技术的随机冲击所造成。
3)  Sino-American economy
中美经济
4)  economic fluctuation
经济波动
1.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 in China s industries;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波动关系研究
2.
China s Economic Fluctuation: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New Keynesia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odel;
中国经济波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
3.
Cointegration Test between Economic Fluctuation and Consumption,Investment,Import and Export of China since Reform;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关系的协整分析
5)  Business fluctuation
经济波动
1.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fitness of linear ARMA model and nonlinear TAR model in describing business fluctuation, the modeling procedure of each model is discussed.
本文分析了线性的 ARMA模型和非线性的 TAR模型描述经济波动的适用性 ,论述了两种模型的建立方法 ,进而对它们描述经济波动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结论 :TAR模型比ARMA模型更适合于描述经济波动的非线性规
2.
RBC theory holds that the business cycle is formed by real shocks, and that the business fluctuation is the result of rational individuals best response to the real shocks.
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经济周期理论,其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实际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是理性个体对实际冲击最优选择的结果。
6)  business cycle
经济波动
1.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teraction of business cycles and government macro-control policies both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co-integration test and causality test based on VEC(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结果发现,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与美国宏观经济波动存在长期的相互关系;中国更侧重于使用政府消费与投资支出作为短期调控措施,而美国更偏向于使用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作为短期调控经济的信号;中国政府在运用货币供给量M2作为宏观调控政策时更具有主动性,而基准利率工具属于弱外生变量,显著受到经济波动的反馈作用。
补充资料: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涉及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从1967年起连续出版了《大陆中国的经济概貌》(1967年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估计》(1972年版),《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1975年版)、《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1978年版),1982年又出版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其中后三本书已有中译本。

《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77年。)是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于1975年7月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的汇编。据称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有28位美国国内外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15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包括商务部、中央情报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在这本书里,有相当大部分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问题的。包括:1.工业发展史。如"1949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用工业"、"中国的工业体制"、"中国工业工人的积极性"、"中国石油工业的增长与前景"和"中国的钢铁工业";2.农村和农业。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业"、"牵制中国发展的几个因素"、"1963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社体制"和"中国农村的工业化";3.基本建设与电信。如"1949年至1974年中国的基本建设趋势"、"1949年至1974年的国内和国际电信";4.国防经济与对外贸易。如"1965年至1974年中国的国防负担"、"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1950年至197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和推广、中国的人口问题、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的布局、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等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也是由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组织了37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会同美国13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而成的。书中集中研究了中国的以下问题:1.制造业和采掘工业。如"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工业增长(1965-1977年)"、"中国机械工业的调查"、"中国能源的系统分析"、"中国矿产经济"和"中国的电力工业";2.人口和劳动力的利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增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中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若干问题"、"中国1949年至1978年的就业政策(以农村生产妇女为重点)";3.农业。如"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国的粮食贸易"和"中国农业技术政策和能力的演变";4.对外经济关系。如"中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和"中美商业关系"等等。

1982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再次组织编写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中译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5年。),集中研究了"中国工业管理的改革"、"中国运输事业的发展(1971~1980年)"和"中国的劳动力(1957~1980年)"等经济史问题。

前苏联学者克娜瓦洛夫和莫洛佐娃研究了1949~1974年的中国人口和劳动力发展问题。莫洛佐娃认为在1974年中国有483200000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大约58%,其中有22%的人口居住在城中。她还估计,1974年,中国城镇人口约为1.7亿,占总人口的20%。她还研究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粮食产量问题。(注:彼得罗夫、莫洛佐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6年。)对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研究,他们大致把1949年到1957年作为一个时期,1958年到70年代末作为另一个时期。他们认为中国在第一时期遵循了既定的依靠苏联的路线,出现了工业的迅速增长,并为中国工业此后的成功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