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三国书法
1)  Calligraphy of Three Kingdoms
三国书法
2)  calligraphy of Three Kingdoms,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
3)  Chinese calligraphy
中国书法
1.
Cultural Spirits and.Human Dignity Fascination on Chinese Calligraphy;
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与人格魅力
2.
Two Proposals to Learn and Pass on Chinese Calligraphy;
传习中国书法的两个创议
4)  Chinese model calligraphy
中国法书
1.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calligraphy had quite direct relation with the spreading of the Chinese model calligraphy.
日本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法书的传入有相当直接的渊源关系。
5)  Wu country calligraphy
吴国书法
1.
This article primarily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Wu country calligraphy of three countries times——to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comparison to the Wu calligraphy, analyzes its artistic feature.
本文对三国时期吴国书法进行全方位研究——初步对吴国书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
6)  The calligraph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lligraphy
民国书法
补充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
      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期。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魏、西晋书法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见彩图)、《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书体方正、气度庄严,以表示碑文的尊严;碑刻笔画都是方棱的尖角,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其中少数如《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意趣。正始时(240~249)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写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北魏江式《论书表》认为是邯郸淳所书,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天发神谶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如斩截,气势雄伟奇恣,是面貌独特的书法作品。(见彩图)。《谷朗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挑,但楷书的笔法尚未成熟。《禅国山碑》为篆书,笔法浑厚,结法与隶法有相通处,也是很有特色的篆书。
  
  
  西晋因禁止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少,著名碑刻《郛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枳杨阳神道阙》、《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工整的隶书。《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因出土较晚,字画清晰如新刻,可看到当时隶书的用笔面貌。
  
  西晋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和南北朝的墓志不同,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晋墓志著名的有《晋管洛墓志》、《成晃碑》、《贾充妻郭槐柩铭》、《左棻墓志》、《荀岳及妻刘简训墓志》、《王浚妻华芳墓志》、《石尠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书风和晋碑刻都是强调方棱挑法的隶书,其中《王浚妻华芳墓志》气势雄浑较有特色。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走向末路。这种定型化的隶书到魏、晋,更是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简约省便的楷书兴起,这样楷书取代隶书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三国、两晋时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迹大都是写经、简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的《平复帖》。《平复帖》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简牍章草很相似,虽然纸质疲敝,字有伤缺,但仍能看见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见彩图)。西晋著名的写本有新疆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六年(296)《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残卷相似。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早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资料。
  
  
   
  
  魏晋著名的书法家有卫岘、锺繇、胡昭、韦诞、皇象、苏建、卫瓘、索靖、卫恒、陆机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传,锺繇有《荐季直表》、《贺捷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宣示表》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丛帖中。皇象有《急就章》,流传有松江刻本和其他刻本。索靖的《月仪帖》、《载妖帖》、《七月帖》,卫瓘有《顿首州民帖》等。宋代《淳化阁帖》、《大观帖》都收有魏晋书法家的作品。
  
  十六国书法  留存到今天的碑刻不多,前秦有《邓大尉祠碑》、《苻氏广武将军□产碑》,北凉有《沮渠安固造像碑》、《佛说十二因缘经幢》,后秦有《辽东太守吕宪墓表》,后燕有《崔遹墓志》等。除《邓大尉祠碑》为隶书外,其余都是隶楷过渡时期的楷书。《苻氏广武将军□产碑》书法奇恣,用笔随意挥洒,极富变化,丰韵朴拙,为十六国时最著名的碑刻。《沮渠安固造像碑》为沮渠安固在高昌所立,原石在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后被盗运到德国柏林。沮渠氏是匈奴后裔,汉末定居甘肃西北,称为甘水胡。此碑字和十六国时写经相似,用笔带有隶意,是隶楷递变时期的书体。
  
  十六国写经有年号可考的有:前秦甘露元年(359)的《譬喻经第三十出地狱品》、西凉建初七年(411)的《妙法莲花经》、北凉永平七年(449)的《持世经题记》、承平十五年的《佛说菩萨藏经第一》等。前秦写经带有西晋写本的痕迹,其横画起笔用尖锋,收笔重按,捺笔滞重。北凉写经书法已有明显的变化,起笔已有顿挫,收笔出现回锋,书风趋向清隽庄茂,已无前秦那种朴拙的气味。前凉《李柏文书》是惟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的文书遗迹。李柏是前凉时西域长史,文书在新疆出土,共有三纸,似修改时的3次手稿。文书的书法有笔画带有隶书的笔意,但已显露出东晋流行的行书风貌(见彩图)。因此,文书的出土,对研究行书发展的历史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东晋书法  东晋碑刻传世很少,仅有《爨宝子碑》、《枳杨阳神道阙》、《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等数种。《爨宝子碑》是著名的晋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碑字大小错落,笔画多为方笔写成,横画收笔处有挑脚,但体势已具楷书的特点,风格朴厚古茂。《好大王碑》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书体间杂篆法。《司马芳残碑》笔画结体奇正相生,有的笔法虽带隶意,但已是浓重的楷书特点。东晋墓志近年出土较多,如《谢墓志》、《王兴之墓志》、《颜谦妻刘氏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夏金虎墓志》等。这些墓志的书法,有的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有的镌刻比较随意草率,也有的是隶书。
  
  
  
   
  
  流传至今的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697),王方庆家藏王氏一门书迹勾摹的《万岁通天帖》,其中有王羲之的《姨母帖》(见彩图)和《初月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荟的《疖肿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羲之墨迹的勾摹本还有:《寒切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孔侍中帖》、《上虞帖》、《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游目帖》、《行穰帖》、《此事帖》、《兰亭序》等。王献之的墨迹及其勾摹本有:《鸭头丸帖》(见彩图)、《地黄汤帖》、《中秋帖》等。东晋书法家墨迹流传至今比较可靠的有王珣《伯远帖》,此帖北宋《宣和书谱》著录,流传有绪,现藏故宫博物院(见彩图)。此外有晋人书《曹娥诔辞卷》,藏辽宁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东晋升平十二年(368)款和咸安三年(373)款《法句经》。东晋书法最盛,书法家亦比较多,当时门阀大家都以书法世代相传,如庾、郗、王、谢等大家族,父子祖孙以书法著名不在少数。其中如王导、王洽、王珣、王荟、王徽之、王廙、庾亮、庾怿、庾翼、郗鉴、郗愔、郗昙、谢尚、谢安、恒玄、杨羲等,都是著名书法家。其中有些书法家的作品有刻帖流传。
  
  
  南朝书法  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时期。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南朝著名的碑刻有:宋《爨龙颜碑》,齐《刘觊买地券》、《吴郡造维卫尊佛题记》,梁《帳鹤铭》、《天监石井栏题记》、《太祖文皇帝神道阙》、《始兴忠武王萧憺碑》,陈《新罗真兴王定界残碑》等。其中以《爨龙颜碑》、《瘗鹤铭》、《始兴忠武王萧憺碑》为最著名。《爨龙颜碑》楷书,带有隶意,笔势方折雄劲而又具飞动之势。《瘗鹤铭》刻在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崖壁上,后堕入江中,因刻在摩崖上,随山刻石极为自然,书法潇洒而有法度,字画厚重笔势飞动,其中间杂行书,笔法方圆并用,圆处圆转流利,方处不显得呆滞,严谨有法度,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见彩图)。《始兴忠武王萧憺碑》为贝义渊所书写,书法雄劲峻美,与北朝碑刻的雄劲似同而实异。
  
  
  南朝墓志有:宋《刘怀民墓志》、《明昙憘墓志》,齐《吕超墓志》、《刘岱墓志》,梁《桂阳王萧融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永阳敬太妃王氏墓志》,陈《前锋将军卫和墓志》等。这些墓志上的书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刘宋墓志比较方正,《刘怀民墓志》与《爨龙颜碑》接近。齐和梁婉转秀丽,《刘岱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在秀丽中又有一种静穆典雅、疏放妍妙的风格,可代表南朝书风的转变。
  
  南朝书法家比较多,墨迹流传至今天的有:齐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得柏酒帖》、《尊体安和帖》、《郭桂阳帖》,王志《一日无申帖》等,都收在唐摹本《万岁通天帖》中。
  
  
  
  
  南朝写经流传今天的多为齐梁间经生所写,如齐永明元年(483)《佛说欢喜普贤经》,梁天监五年(506)《大般涅槃经》、普通四年 (523)《华严经卷》、大同元年(535)《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都是端庄流丽的楷书,其结体、用笔和晋写经有明显不同,结体茂密,笔法妍美,姿致顿挫,其秀劲笔法、严整结体,已开隋、唐写经的先河。
  
  南朝著名书法家有羊欣、孔琳、萧思话、范晔、王僧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
  
  北朝书法  北朝指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政权,其碑刻书法比南朝要丰富多采,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部分隶书笔画,如《太武帝东巡碑》、《大代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等,都属于风格雄强一类。《中岳嵩高灵庙碑》雄强而奇古,笔画方棱,结构富于变化,此碑碑阴书法峻整,为近代书法家所重视。493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汉化达到高潮,书风也随着起了变化。北魏搜罗各地文学、艺术之士,集中洛阳,洛阳一时成为北方文化中心。北魏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大兴,因此造像碑亦大为兴起。这些造像、造像碑大都有题记,书法艺术遗迹保留至今的也非常丰富,著名的龙门石窟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书法以《牛橛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等最著名。其书法结体紧劲,风格雄强,可以代表太和间雄伟浑厚的书风。后世选择龙门造像题记有"龙门四品","龙门廿品"等名目。《始平公造像记》为方格阳文,结构绵密而有韵味。《牛橛造像记》端方峻整,紧劲之中而又开张舒展。《杨大眼造像记》浑厚生动,兼有茂密雄强之势。太和间著名碑刻有《光州灵山寺舍利塔下铭》、《晖福寺碑》等。太和以后书法风格更为丰富多采,丰碑巨碣亦同时兴起,著名碑刻有《高庆碑》、《霍扬碑》、《南石窟寺碑》、《杨翚碑》、《贾思伯碑》、《张猛龙碑》、《马鸣寺根法师碑》、《高贞碑》、《刘根造像记》、《刘平周造像记》、《姚伯多造像记》、《曹望憘等造像记》、《皇甫度造石窟寺碑》、《元景造像记》等。东魏承接北魏书风,著名碑刻有《敬使君显碑》、《高盛碑》、《高翻碑》、《凝禅寺三级浮图碑》、《李仲璇修孔庙碑》、《高归彦造像记》、《杜文雍等人造像记》、《五百人造像记》等。北齐碑刻多用隶书,著名碑刻有《唐邕写经碑》、《郑述祖修孔庙碑》、《高肃碑》、《文殊般若经碑》、《马天祥等造像记》、《姜纂造像记》、《王感孝颂》等。北周碑刻有《曹恪碑》、《西岳华山神庙碑》(赵文渊书)《张僧妙碑》等。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风格多样,有如百花争艳,使人应接不暇。北朝碑刻书风大体可分雄强、秀丽两类。前者以《张猛龙碑》为代表,其书法雄强奇肆,结构严谨,能在方劲中表现出纵逸的韵味,而在严整中时出险峭之笔,富于变化(见彩图)。碑阴书法恣肆不拘,与碑阳相互辉映,为北魏碑刻书法之精品。后者以《敬使君碑》为代表,用笔侧微细巧,书法清婉秀劲。北朝摩崖碑刻,著名的有北魏《石门铭》、《郑羲上碑》、《郑羲下碑》、《论经书诗》等,北齐《泰山金刚经》、《徂徕山刻经》、《天柱山铭》等。因山凿石,书写常随石势而成;又因石质不同,镌刻也有所不同。《石门铭》书法超逸疏宕,其笔势长而飞动 (见彩图)。山东掖县云峰山诸石刻,多为北魏郑道昭和北齐郑述祖所书写。其中《郑羲下碑》结字宽博,用笔方圆结合,圆劲中有篆隶遗韵,为魏碑之精品(见彩图)。《泰山金刚经》为隶书之变体,因长期风化剥蚀,渐去棱角,呈圆浑之笔画,故时出奇态。
  
  
  北朝墓志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其书法也极为多样。志石因体积较小,石质精细,书写便利,可以发挥书法的用笔特色,而镌刻细腻能表达笔画之变化,由于长期埋在墓中,很少损伤,是古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北魏墓志书法风格约有数种,《元简墓志》、《元羽墓志》、《元诠墓志》、《元显墓志》、《元珍墓志》、《常季繁墓志》、《司马显姿墓志》等为一体势,结体稍斜,用笔工整秀丽,点画俯仰,已纯属成熟的楷法。《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从属这一类,《刁遵墓志》雍容浑厚,用笔凝练,为上列墓志所不及;《崔敬邕墓志》由于刻法变化,用刀有粗细深浅不同,故产生纵横使转不为法度所拘的特殊趣味。《司马昞墓志》、《张黑女墓志》为一类,结体扁平,用笔似多侧锋,有端庄秀丽的趣味。《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皇甫墓志》、《刘玉墓志》、《李璧墓志》、《李超墓志》、《鞠彦云墓志》、《吴高黎墓志》等面貌各不相同,大抵由于刀法不同而形成的。北魏以后墓志书体渐趋疏宕平整,北魏茂密浑厚的书风已渐趋泯灭,如东魏之《高湛墓志》、《刘懿墓志》、《王僧墓志》,北齐之《崔墓志》都是这类书风的代表。
  
  北朝写经保留到今天的比较多,大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其书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图书馆藏北魏延昌二年(531)《华严经卷》卷八,故宫博物院藏延昌二年《华严经》卷四十一(此卷末署"敦煌镇经生曹法寿所写"),北京图书馆藏北周天和元年(566)《大般涅槃经》卷九等。大抵北魏写经用笔沉着,风格纯朴,笔画顿挫明显,虽保留一些隶意,但已是纯粹楷书,到北周渐趋工整秀逸,已向隋唐书风过渡。
  
  北魏初期崔、卢两家族多以书法著名,其中以崔浩成就最大,北魏书法多受他们影响,稍后有郑道昭。北周有赵文渊。名不载于史籍而有碑刻传于世的有朱义章、萧显庆、王远、王长孺等。
  
  书法理论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也得到繁荣和发展。中国书法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各种书体都已成熟。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要寻绎其发展历史,便有书体渊流派的探索和讨论。又因书法家蜂起,而各有擅长,要收藏品第,便有书法家名录和品评一类的著作。此外,书法技巧的研究,也较两汉时期为广泛和深入。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有: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势》、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愔《古今文字志目》、王僧虔《论书》、虞龢《论书表》、萧衍《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与陶隐居论书启》、庾肩吾《书品》、袁昂《古今书评》、江式《论书表》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