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郯庐断裂系
1)  Tanlu fault system
郯庐断裂系
1.
Structure of Liujiang terrain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placement of Tanlu fault system.
燕山东部柳江地区构造属性新解与郯庐断裂系活动
2)  Tan-Lu fault zone
郯庐断裂
1.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China: Advances and new understanding;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
2.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Hefei basin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Dabieshan orogenic belt and the Tan-Lu fault zone.
结果显示中生代以来,合肥盆地沉积地层最厚超过万米,中上侏罗统为主要沉积地层;三维埋藏史揭示合肥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共同控制,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与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3.
Tan-Lu fault zone is active giant fracture zone in the east of China.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古老而现今仍在活动的巨型断裂带,它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演化历史,它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其两侧区域的环境地质条件。
3)  Tanlu Fault
郯庐断裂
1.
Dominating action of Tanlu Fault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eastern Bohai Sea area;
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2.
North China block,Jiao-Liao-Korea block and Tanlu fault;
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
3.
A number of Meso-Cenozoic medium and large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the peri-Pacific reg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ontinental China are distributed on both sides of or inside the Tanlu fault.
中国大陆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或位于郯庐断裂带内,显然,这些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郯庐断裂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
4)  Tanlu fault zone
郯庐断裂
1.
A discussion on the diversities of the source rock and hydrocarbon-generating evolution in the adjacent depressions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China;
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烃源岩及成烃演化的差异性
5)  Tan-Lu fault
郯庐断裂
1.
Inversion mechanism of Meso-Cenozoic basins of southern Tan-Lu fault and its adjacent areas;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机制
2.
Qingdong sag was shaped in Paleogene companied by Tan-Lu fault activity.
青东凹陷是新生代伴随郯庐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凹陷。
3.
When the Tan-Lu fault fulfilled a rapid transformation from ductile to brittle deformation domain at the end o.
郯庐断裂带是中生代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的陆内转换断层,大规模左行韧性剪切位移牵引胶北太古宙穹隆(栖霞复背斜)逆时针旋扭隆升,并且形成三山岛-仓上、焦家-黄县和招远-平度(破头青)等弧形右行剪切带和混合花岗岩。
6)  Tancheng-Lujiang fault
郯庐断裂
补充资料:侯外庐(1903~1987)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平遥县人。1903年2月6日(清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九)生于平遥县西王智村,1987年 9月14日病逝于北京。出身于书香人家,自幼习四书五经。1922年到北京求学,分别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攻法律和历史。1927年赴法留学,入巴黎大学。1930年,侯外庐经莫斯科回国。初在哈尔滨法政大学任教授,讲授经济思想史等课程。"九·一八"事变后,辗转回到关内,在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重庆一面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一面从事学术研究,相继出版了《中国古典社会史论》(后改名《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和《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等重要著作,在中国古史和思想史研究领域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侯外庐坚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对上下几千年的社会史和思想史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著作宏富,自成体系,开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其主要特点是:①注重对历史做整体的、动态的研究。②依据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古代社会的发展路径。指出"亚细亚的古代"不同于以希腊为代表的"古典的古代"的原因在于后者是国家取代家族的革命,而前者则是国家混合在家族中(即"社稷"的维新)。而氏族制的遗留,规定了国民思想的晚出以及偏重于伦理道德的贤人作风;旧传统遂又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巨大惰力。③皇权垄断的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国有制)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以及定于一尊的封建思想的社会根源。④与土地权力相联系,皇族地主占据了封建社会整个阶梯的顶端。豪族地主既有支持皇权的一面,又有对抗皇权的一面。庶族地主则更多地拥护皇权。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彼此势力之消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社会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也是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⑤对思想史的研究,注重批判维护封建主义的正宗思想,更注重发掘不为人所重视的"异端"思想和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传统。⑥强调以法典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志。如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是以秦汉之际一系列法律形式为标志;唐代的两税法是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标志,明代的"一条鞭法"则是封建社会进入晚期的标志。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封建社会史论》、《苏联历史学界诸论争解答》、《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下卷)、《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等合著,五卷)、《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宋明理学史》(上、下卷)、《韧的追求》(回忆录)等。
  
  侯外庐长期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晚年,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主任等。他还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