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布拉班德黏度
1)  Brabender viscometer
布拉班德黏度
1.
Carboxymethyl starch was characterizated by Brabender viscometer,biomicroscopy and infrared spectrometer.
并利用布拉班德黏度仪、生物显微镜以及红外光谱仪对改性淀粉进行表征。
2)  Brabender viscosity
布拉班德尔黏度
1.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ediums on the Brabender viscosity characteristics of Ginkgo biloba L.
该文采用布拉班德尔黏度计,考察不同介质条件如浓度、pH值、蔗糖和食盐对银杏淀粉糊黏度特性的影响。
3)  Brabender
布拉班德
4)  Brabender viscosity curves
布拉班德粘度曲线
5)  Laband
拉班德
6)  Manuel Carneiro de Sousa Bandeira (1886~1968)
班德拉,M.C.de S.
补充资料:布劳德,C.D.
      英国哲学家。主要从事认识论、科学哲学、道德哲学、哲学史及精神现象等方面的研究。1887年12月30日生于哈勒斯顿一个新教徒家庭。1906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先主修化学,后转向哲学,在G.E.摩尔及B.A.W.罗素的影响下,接受新实在论的观点。1911年任三一学院研究员,同时在圣安德鲁斯大学任教。1920年起在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教。数年后回三一学院任道德哲学讲师。1933年起担任剑桥大学奈特布里奇道德哲学讲座教授,1953年退休。1971年 3月11日去世。他曾定期去瑞典讲学,对瑞典哲学界有较大的影响;也曾短期任教于美国密执安大学、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他两度出任精神研究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知觉、物理及实在》(1914)、《科学思想》(1923)、《心灵及其在自然界的地位》(1925)、《伦理理论五种》(1930)、《伦理学与哲学史》(1952)。
  
  布劳德的哲学无独特的体系。他只是用分析的方法剖析其他哲学家的理论,加以归类,并列出各种支持与反对的理由,自己并不注重回答问题。在认识论上,他倾向于知觉的因果论,即承认对象对感官的作用。他运用S.亚历山大的倏忽进化论解释身心关系,主张万物是物质元素的盲目组合,认为生命是物质性的精神与其他物质元素的结合,机体死亡后精神作为一种物质将继续存在,并寻找新的可以与之结合的其他物质元素。这实质上是一种灵魂转世说。不过布劳德也否认非物质的超自然动因。在科学哲学上,他把概念划分成经验概念及先天概念两类,并以此作为划分科学与哲学的根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