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收缩核模型
1)  Shrinking core model
收缩核模型
2)  contracting core model
收缩核模型
1.
The contracting core model was applied.
结果说明,应用收缩核模型确定扩散是该体系反应的控制步骤,得知在高温下可用Ca主要以气态形式迁移,还原La2O3生成La,La再往Ni中扩散生成LaNi5,同时求得生成LaNi5的表观活化能为33 kJ。
2.
The contracting core model is .
XRD物相鉴定证明生成物是TbFe2 ;应用收缩核模型得知 :扩散是反应的控制步骤 ,表观活化能Ea=39kJ·mol- 1 。
3.
The contracting core model was applied, and it was shown that the diffusion i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of the system.
分析了 Ca-Dy_2O_3-Fe体系高温还原-扩散制备 DyFe_2热力学可能性,应用收缩核模型确定扩散是该体系反应的控制步骤,并进行了XRD,EDX与SEM分析,得知在高温下可用 Ca还原 DyZOs生成 Dy; Dy向 Fe中扩散生成 DyFe2,同时求得 DyFe_2的表观活化能为210kJ/mol。
3)  unreacted shrinking core model
未反应收缩核模型
1.
Without the effect of outer diffusion, the leaching process accorded with unreacted shrinking core model at the stoichiometric .
23mol/L时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Unreacted shrinking coremodel),且浓度为1。
4)  shrinking unreacted core model
收缩未反应核模型
1.
Based on the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s, and combined with shrinking unreacted core model which could describe the chemical reaction of desulfurizing sorbent,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in the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impact of recycled particles.
以烟气脱硫过程中的质量平衡方程为基础,结合可以描述脱硫剂颗粒反应的收缩未反应核模型(shrinking unreacted core model),同时考虑到再循环物料的影响,建立能够预测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内烟气脱硫效率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分别量化新鲜脱硫剂和再循环颗粒的脱硫效率。
2.
The dissolving process can be described by shrinking unreacted core model controlled by intra-paticle diffusion.
溶出过程符合由固体层内扩散控制的收缩未反应核模型特征,溶出速率符合KondoR。
3.
The kinetic behavior was expressed by the shrinking unreacted core model.
用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对其反应过程进行了表征,得到石灰石直接硫化反应的速率常数Ks及产物层扩散系数De的Arrhenius表达式。
5)  shrinking core model
缩核模型
1.
A shrinking core model is used to account for the calcination process of ultra-fine limestione.
采用缩核模型对超细石灰石热解进行了模拟。
2.
When the reac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diffusion through liquid,the dissolution process of mono-sized particles was predicted based on the shrinking core model.
当液-固反应为流体扩散控制时,以缩核模型为基础,得到了单颗粒消溶时粒径的变化规律,满足平方反比定律;在单颗粒消溶的基础上,建立了颗粒群消溶模型,得到了单颗粒微观反应模型和颗粒群宏观反应特征的关联关系。
6)  shrinkage model
收缩模型
1.
This paper gives a systematical presentation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hrinkage reducing agent,the mechanism of drying shrinkage, autogenous shrinkage and the shrinkage model of concrete.
系统阐述了混凝土减缩剂的研究进展,详细描述了混凝土自收缩和干燥收缩的机理、减缩剂的作用机理和混凝土的收缩模型,并对国内外混凝土减缩剂的研发应用现状作了整体的评述。
补充资料:核模型
      对核子在原子核内的运动提出的解释和设想。由于核力及核多体问题的复杂性,对原子核的结构还不能做到完全的、精确的理论描述,因而只能根据相当数量的实验事实,归纳出几条解释某些核现象的局部规律。
  
  核壳层模型  实验发现,在原子核中,当质子数或中子数为某些特定的数目(2、8、20、28、50、82、126等)时,原子核的性质有明显的突变,原子核显得特别稳定。2、8、20、28、50、82、126就叫做幻数。幻数的存在表明原子核像原子一样,具有壳层结构的特征。1948年M.G.迈尔和J.H.D.延森总结了已有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的壳层结构理论,也称核壳层模型。它是核结构理论的一个重大进展。
  
  核壳层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原子核内的核子在其余的核子产生的平均势场作用下独立地运动着,核子所受到的作用势只与它自己的坐标有关。求解这一平均势场下的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这一核子的能级及相应的波函数。核子的能级往往是简并的,有些能级虽然不是简并的,但它们有相近的能量。这些具有相等或相近能量的状态构成一个壳层。一个壳层与下一个壳层有较大的能量差别。核子按泡利不相容原理逐一填充这些状态,填满一个壳层后,就开始填充能量较高的另一个壳层,这时原子核的能量显得突然增加。所以,恰巧填满一个壳层的那些核显得特别稳定。
  
  壳层模型相当成功地描述了幻数,很好地解释了原子核基态的自旋和宇称(见核性质),解释了长寿命同质异能态的分布随核子数变化的规律,给出了核磁矩变化的趋势等等。
  
  集体模型  实验表明,原子核的运动形式,除了独立粒子运动以外,还有振动和转动等集体运动的形式。1952年丹麦物理学家A.玻尔和B.R.莫特森提出了一种新的核模型──集体模型(或叫做综合模型)。
  
  集体模型认为,原子核中的核子在平均场中独立地运动并形成壳层结构,而原子核又可以发生形变,并产生转动和振动等集体运动。这两种集体运动的引入是集体模型对壳层模型的重要发展。在原子核处于满壳时,原子核趋于球形。当满壳以外存在核子时,满壳外的核子对于核心部分会产生极化作用,使之产生形变。满壳层内的核子的运动又有保持球对称的趋势,对于极化作用有一种恢复力。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种作用达到平衡。
  
  集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远离幻数的原子核磁矩以及壳层模型无法给出的大的电四极矩。它很好地给出了变形核中转动和振动等低激发态的位置,以及这些态具有的大的跃迁几率。这一理论在裂变现象的研究方面是有用的。
  
  液滴模型  这个模型是丹麦物理学家N.玻尔1936年首先提出并在1939年被玻尔和美国物理学家J.A.惠勒用于解释核裂变现象。它是早期的一种原子核模型,它将原子核比作一种带电的不可压缩的液滴,核子比作液滴中的分子。
  
  液滴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饱和性这一事实。这个模型再现了原子核的不可压缩性,即核物质的密度几乎是一个常数的事实。它是目前计算原子核的结合能以及核裂变的最好的理论基础。(见裂变机理)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这是70年代起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模型,它是为了解释满壳与大变形核中间大量的过渡区原子核的性质而提出的。
  
  由于核子之间的关联,核内的核子倾向两两耦合在一起,形成总角动量量子数为0或2的核子对。该模型把耦合成总角动量量子数为0的核子对叫s玻色子,把总角动量量子数为2的核子对叫 d玻色子(自旋量子数为整数的粒子叫玻色子,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的粒子叫费密子),模型的原子核是由这些相互作用的玻色子组成。
  
  这个模型在统一的框架下,既可以给出振动核的特征,又可以给出转动核的极限,还能解释大量的过渡区原子核的能级特征及其跃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