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居延海坳陷
1)  Juyanhai Depression
居延海坳陷
1.
Juyanhai Depression has rich oil and gas resources.
作者从银额盆地的构造背景,构造特征,地层发育特征,沉积和储恃特征,烃源岩特征等的分析入手,阐述了该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条件,讨论了该盆地的勘探前景,认为坳陷资料丰富,目的层系,勘探前景良好,提出居延海坳陷发育8个有利民藏区,落实了6个可靠的圈闭构造,为下一步勘探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  Hailang hollow
海浪坳陷
1.
Analysis on hydrogeochemical conditions of uranium metallogenesis in Hailang hollow of Ning'an basin;
宁安盆地海浪坳陷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分析
3)  trench_sagging zone
海沟坳陷带
4)  the South depression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南黄海南部坳陷
5)  SW continent shelf
东海台北坳陷
6)  East Juyanhai lake
东居延海
1.
The water area change of East Juyanhai lake—the terminal lake of Hehei River was estimated by using EOS/MODIS data from July, 2002 to September, 2003.
利用2002年7月至2003年9月EOS/MODIS资料,计算了黑河尾闾湖———东居延海重新出现后水域面积并分析其变化特征;通过对2002和2003年6~8月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和古日乃绿洲植被指数的对比分析,了解黑河调水对下游植被恢复的效果。
补充资料:居延遗址
      中国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所辖城鄣、烽燧、塞墙遗迹。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西汉武帝时,为了防御匈奴入侵,于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派遣强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额济纳河)两岸修筑了防御塞墙和烽燧,并修筑了若干城、鄣、关、亭。其东北方与光禄勋、徐自为在五原塞外所筑外长城相接,西南方与酒泉郡所筑塞墙连接,是汉代交通要道的主要防线。东汉末年废弃。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曾作过调查和发掘,对所有遗迹统一编号,发现汉简 1万余枚。1972~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作了复查,发掘了甲渠候官治所(A8)、甲渠第四燧(P1)和肩水金关(A32)等 3 处遗址,出土汉简近 2 万枚 (见居延汉简)。1963、1982 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又进行了复查,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也进行了复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分布  自甘肃省金塔县毛目一带至内蒙古额济纳旗金斯诺尔东北长约 350公里,北部最宽约 50 公里。今地面保存的城鄣和烽燧遗址 160余处。从出土汉简考证得知: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治所在今大湾 (A35),辖区为今查科尔帖(A27)至毛目一带, 其中金关东北属橐他和广地候官,金关及其西南属肩水候官,肩水候官治所在今地湾(A33),居延都尉辖区为今布肯托尼(A22)以北地区,其中卅井候官辖今布肯托尼至博罗松治(P9)之间,甲渠候官辖今察干松治(A2)至 T21燧之间,甲渠候官治所在今破城子(A8)。殄北候官辖今宗间阿玛(A1)至T29 燧之间,候官治所在宗间阿玛。殄北塞以南、甲渠塞以东、卅井塞以西地区分布的城鄣和烽燧,为居延都尉治所和居延县城等遗址。
  
  城址  居延都尉辖地内的城址有班登博勒格(K688),肩水都尉辖地内的城址有大湾和双城子 (A38)两座,其城墙每面长 100米以上。其中K688位于亚布热海子以西约 2公里,城内及周围多红柳丛和沙丘。一部分墙基已被流沙掩埋。城墙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7米,最高处5米。墙身夯筑,宽3.3米,夯层厚12厘米。城内沙丘下有灰层暴露。地面散布陶片较多。这是居延地区最大的一座城址,可能为居延城。过去误以 K710 城为居延城,经调查证实该城建筑晚于汉代。
  
  鄣址  肩水都尉辖地内的鄣址有:F177、F179、A33 、A37、F159等5座,居延都尉辖地内的鄣址有A1、A8、A10(瓦因托尼)、A24(小方城)、F30(杜家乌苏)、F84( 红城子)等6座。以甲渠候官治所(A8)为例:鄣址有鄣、坞和燧等部分。鄣位于西北部,用土坯砌成,每面长23.3米,墙厚 4~4.5米,残高4.6米,鄣门在南。坞位于鄣的南面,平面略呈方形,长47.5米,宽45.5米,土坯墙厚 1.8~2米,残高0.9米。坞内有大小房屋37间,夯土筑墙,草泥地面,为候官及士卒住室、灶屋、仓库及畜圈等。坞门设在东墙南端,门外筑有曲壁,坞墙外 3米以内埋设有尖木桩 4排,完整的高33厘米,间距70厘米,此即防御设施虎落。在虎落上面的堆积中还出土有木转射。坞南 50 米有一燧址,夯土烽台方形,面积长 5米,宽4.8米,残高0.7米,附近有积薪和烽干等遗物。
  
  关址  仅发现肩水金关遗址(A32),由关门、坞、烽燧三部分组成。关门为两座对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长6.5米,宽 5米,西侧一座内残存有通到楼橹顶上的3层土坯台阶,西楼橹间的门道宽 5米,其上部原有门楼类建筑物。关门内外埋有虎落尖桩和木转射,门两侧连结夯土塞墙。坞在关门内西南侧,北墙长36.5米,南墙长35.5米,东墙残长24米,东南角有一豁口,可能为坞门。坞墙夯筑,厚70~80厘米,残高70厘米。坞内发现房屋和马厩等共11间,西南角残存有鄣和燧址。亭墙用土夯筑:厚1.2~1.3米,长13米,宽12.5米,门窄小;亭内有住室、灶屋和仓库。亭西北部,紧接烽台,台基方形,面积长7.8米,宽7.7米,经修缮过的夯土台基外部用土坯包砌。
  
  燧址  一般的烽燧都由烽台和坞组成。烽台为方形,有夯土筑、石块砌、土坯垒等数种;坞面积 6~22米见方不等。以甲渠塞第四燧(P1)为例:烽台夯土筑,方形,61.6 平方米,残高 3.4 米,其西南角有灶和烟囱遗迹,应是发信号时升烟用的设施。坞在烽台南,长21米,最宽15.2米,其西部残墙厚2.35米,高 0.7米,内有房屋两间;后来增建的东部残墙厚 1.1米,高1.15米,内有房屋 3间。坞外地面上发现有木转射和虎落尖桩。
  
  塞墙遗迹  居延所辖地区南北长达 350公里,有的区域"因河为塞",大部分区域则筑有塞墙,现存遗迹仅见长条形土垅,总计长度约 100余公里。塞墙的建筑因地制宜,有的是就地取土夯筑,有的是采集大石块垒砌两面墙身,内填碎石,有的仅以土石压紧柴草,基宽约 3米,遗存不多。在肩水金关遗址附近试掘的塞墙遗迹,其夯土结构较松软,内含草末和砂砾,墙基宽2.8米,墙身厚 1.6~1.8米,残高1.3米。
  
  出土遗物  包括实物和简牍两大类。1973~1974年发掘出土的实物共2300余件,其中有:弓、箭、刀、剑、表、转射等武器和积薪、五铢、半两等货币,铁工具和农具、竹木器等屯戍用具,陶、木、漆、竹器等生活用品,丝、麻、毛、革制的衣物,鱼网、网坠、织网梭等渔具,大麦、小麦、糜、谷、青稞、麻籽等粮食,棨信、印章、仓印、封泥等印符,笔、砚、麻纸等文化用品以及尺、木板画等等。
  
  1930年掘获汉代简牍约1.02万枚,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1972~1976年掘获汉代简牍约 2万枚,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其中甲渠候官治所遗址出土7865枚,肩水金关遗址出土11577枚,甲渠第四燧址出土195枚。这些简牍大部分是汉代居延边塞的屯戍档案,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制度、社会经济、文书簿籍、语言、书法等的重要史料。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北京,1980。
   Folke Bergman , Travels and Archaeological Field-Work in Mongolia and SinkiangStockholm,1945。
   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北京,1980。
   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 1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