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漆器文物
1)  lacquerware cultural relics
漆器文物
2)  chu lacquer culture
楚漆器文化
3)  Laccase Biosensor
漆酶生物传感器
4)  japan [英][dʒə'pæn]  [美][dʒə'pæn]
涂漆,漆器
5)  Cast iron artifact
铁器文物
1.
Chloride ion migration and the choice of optimized current density during galvanostatic dechlorination of simulated cast iron artifacts in alkaline solution are studied by galvanostatic polarization.
采用恒电流阴极极化法研究了模拟铁器文物在碱性溶液中恒电流脱氯过程氯离子的迁出规律以及脱氯电流密度的选取原则。
6)  bronze cultural relics
铜器文物
1.
Comparative study of volatile corrosion inhibitors (VCI) for bronze cultural relics;
铜器文物用气相缓蚀剂的研究
补充资料:东周漆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髹漆工艺品,包括各种漆木家具、饮食器、妆奁器、室内陈设品、礼器等。一般都发现于当时的墓葬中。中国的髹漆工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漆器。商代和西周的漆器有盘、豆、觚、罍等多种器形,并出现了用蚌片或蚌泡镶嵌成图案的早期螺钿漆器。东周漆器的出土数量较多,门类齐全,色彩华丽,表明漆器工艺得到了巨大发展,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考古发现  春秋时期的漆器,目前有上村岭虢国墓地、沂水莒国墓地等十几处发现,种类和数量虽不算多,但一些漆器上已使用金属附件,并发现镶嵌金贝和压花金箔的精品,代表了当时的发展水平。战国时期的漆器,迄今已在40多个县、市的近80个地点有过发现,包括了当时楚、秦、齐、燕、三晋、宗周、中山、鲁、曾、蔡等国的故地,分布地域和出土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长江中下游各地出土的完整漆器较多,这可能与地理环境及墓室结构所提供的较好的保存条件有关。其中以江陵楚墓、长沙楚墓以及湖北云梦和四川青川战国晚期秦墓中出土的成批漆器最为著名,是研究战国漆器工艺的珍贵资料。
  
  种类  春秋时期的出土漆器,已知有豆、杯、盘、勺及髹漆的木棺、车、矛柲、盾牌等。战国漆器种类繁多,家具有床、几、案、箱;炊厨用具有俎;饮食器有盘、盂、卮、樽、耳杯、勺、匕;妆奁器有奁、盒、梳、篦、匜、鉴;陈设品有座屏;仿铜礼器有鼎、豆、壶、钫等。此外,还发现许多乐器如鼓、瑟、笙、编钟架;兵器如甲胄、盾、弓、矢箙、剑椟以及戈、矛等长兵器的柲;交通工具如车与肩舆等。丧葬用具如棺、笭床、镇墓兽等也都经过髹漆,可见漆器种类之全,用途之广。(见彩图)
  
  
  胎骨及装饰  东周漆器的胎骨可分木胎、夹纻胎和竹(篾)胎3种,以木胎占绝大多数。战国中期以前多厚木胎,其后增加了较为轻巧的薄板胎。木胎的制法有斫制、旋制、卷制和雕刻 4种。依器形不同,施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几、案、耳杯等多用斫制法斫削出器形;鼎、盒、壶、盂等圆鼓腹器物多用旋制法;奁、卮类直筒形器物则多用薄木片卷成筒状器身,下接平板为底;屏风、镇墓兽等则是木雕作品。从现有材料看,战国中期已有使用"脱胎法"制作的夹纻胎漆器,即用多层麻布或缯帛按照泥、木类内模脱出的器胎。夹纻胎轻巧、牢固,漆液渗透性能好,粘附力强,其发明和应用标志着战国髹漆工艺的巨大进步。所谓竹(篾)胎漆器,是指在竹器或篾编器物上髹漆的制品,如漆竹卮、竹筩、篾编漆盒等。此外,还发现在陶器、铜器以及个别石器上髹漆以及用彩漆描绘纹饰的作法。漆甲、漆盾等则是髹漆的皮革制品。
  
  漆器大多有鲜艳的彩绘。所见图案纹样有以下几类:①各种几何纹和几何勾连纹;②模拟青铜器花纹;③云纹及变形云纹;④动、植物纹;⑤涉及舞乐、狩猎、弋射等题材的生活画、故事画;⑥天文图橡。绘画的技法是单线勾勒加平涂。工具主要是毛笔。颜色有黑、红、褐、黄、绿、蓝、白、金、银等十多种。着彩所用涂料,深色用漆,称"漆绘",浅色用油,称"油彩"。油料的成分,有人认为是桐油,有人认为可能是荏油。
  
  漆器的镶嵌技术在东周得到很大发展。镶嵌材料除传统的蚌片外,多是使用铜或金银一类金属嵌件,如山东沂水春秋墓中即曾出土 1件镶嵌金贝和压花金箔的漆勺。战国漆器上贴附金箔的实例已屡有发现,金箔被剪成各种图案,有的有针刺花纹,实开金银平脱漆器之滥觞。漆器镶嵌技术的另一重要发展,便是在薄板卷木胎或夹纻胎器物上镶加银、铜釦箍。这种漆器称为釦器,始见于战国中、晚期,有的铜釦上还有金银错花纹。金属釦的作用除了加固之外,还把漆器装饰得更加堂皇。精美的釦器集中代表了战国时期漆器镶嵌和金银细工的高度成就。此外,春秋以后的漆器上,还逐渐增加了铜铺首、合页、盖钮、鋬、足等多种金属附件,也起着加固和装饰的作用。
  
  产地及工艺特点  现有的漆器铭刻表明,官府漆工作坊在战国漆器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由各诸侯国政府直接经管、控制的作坊;另一类是地方性的官府漆手工业,如成都、咸阳等地市府(市亭)所辖的作坊。据云梦秦简记载,当时秦国设有国家经管的漆园,作为官府漆工作坊的原料基地。至于漆器上标识里居、姓名的漆书与针刻文字,或系私人经管的漆工作坊的标记,或系官府漆工作坊中工匠的姓名,或系使用者姓名,其性质尚无从确认。
  
  各地出土的东周漆器,从器类、器形、图案纹样的不同特点看,应有不同的产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完整漆器较少,多为箱、鉴、壶、盒、盘、豆之属,器表彩绘则多云雷、回纹、蟠螭、窃曲等纹饰。江汉、江淮地区楚墓中出土漆器最多,门类最全,大量的漆木家具、座屏、经过髹漆的乐器、兵器以及笭床、镇墓兽等漆木雕刻品,为其他地区所罕见,蛇和鹿的形象在楚漆器造型与器表纹饰中最为突出。湖北、四川境内战国晚期秦墓中出土的漆器,全是日用品,且薄板胎显著增多,常见烙印戳记和漆书、针刻文字,器表图案大量使用几何形纹、云纹和花、鸟、鱼纹,寓意清新,从工艺风格看,与蜀郡成都等地制作的汉代漆器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参考书目
   马文宽:略谈战国时期的漆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第3期,1981。
   李昭和:"巴蜀"与"楚"漆器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