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联系项原则
1)  relator principle
联系项原则
2)  principle of the link
联系的原则
3)  the doctri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最密切联系原则
1.
Applic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in the realm of the tortious liability;
论侵权责任领域中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
2.
Analyze the Doctri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
WTO时代功能主义国际私法之最密切联系原则分析
3.
As a new system in 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 the doctri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results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base.
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源于英美国家司法判例的一项国际私法制度,其产生、存在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根源。
4)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Principle
最密切联系原则
1.
As a basic principle,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principle exaggerates the role of itself.
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基本原则是夸大了该原则的作用,这一原则将与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主权相抵触,则不会被法院地国采用,因而最密切原则是可以被国家主权原则推翻的。
2.
In order to make best us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principle,we must relocate the principle in the light of legal-sociology.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产生及其本质与20世纪法社会学理论在西方的兴起有至关重要的联系,该理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其不可避免的先天性,并非中国独有。
5)  the principl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最密切联系原则
1.
Originating from countries of Great Britain and American legal system,the principl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has gained universal popularity,which give proper and different power between the law maker and the judicial,but it also has two major weaknesses: one is that it is too flexible,the other is that it isn t flexible enough.
最密切联系原则发端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热烈响应,它的适当性基础在于其恰当地在立法者和司法者之间分享了法律选择的权力,使法律选择的过程更为合理。
6)  principle of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最密切联系原则
1.
Since the late 20th century,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old theory, a new tren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w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divorce has appeared: applying the law favorable to divorce, the “principle of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and the “principle of autonomy of the Parties”.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为了解决旧的学说存在的缺陷问题,涉外离婚的准据法选择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适用有利于实现离婚的法律、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引入“意思自治原则”。
补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原则之一。要求教学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懂并运用知识于实际,学会基本技能,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认识或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是教学必须遵守的。不少教育家对这个要求从不同的知行统一观出发作过理论探讨。在中国古代,荀况就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颜元反对"以空言立教",主张学以致用,他把自己教学的地方命名为"习斋"。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发表过这样的见解:"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古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以及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等人,都重视教学中的练习和实习作业。但是在历史上,在存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学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当时的教学必然带上教条主义性质,书本与实际严重脱节。В.И.列宁把它称之为旧社会留下的最大祸害之一。在理论上,绝大多数教育家对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理解,或者其命题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或者停留在朴素唯物论或朴素经验论水平上,都不能达到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因而不能全面地解决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问题。以美国教育家J.杜威为代表的实用教学论,则片面地主张"从做中学",忽视教学中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国社会主义学校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比较完全的知识,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循着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路线进行的。而且,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掌握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书本知识为主的认识过程。这些,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成为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关键在于保证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同时在理论知识指导下,使学生从事各种实际活动。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和学习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反映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对实践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指导作用。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把教学和生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结合教材的系统学习,恰当地联系社会主义具体实际,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事实材料,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求创造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如练习、实验、实习、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学会读、写、算及其他一些学习的和劳动的基本技能,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