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位移函数/郯一庐断裂
1)  displacement function / Tancheng-Lujiang Fault
位移函数/郯一庐断裂
2)  Tan-Lu fault zone
郯庐断裂
1.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China: Advances and new understanding;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
2.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Hefei basin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Dabieshan orogenic belt and the Tan-Lu fault zone.
结果显示中生代以来,合肥盆地沉积地层最厚超过万米,中上侏罗统为主要沉积地层;三维埋藏史揭示合肥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共同控制,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与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3.
Tan-Lu fault zone is active giant fracture zone in the east of China.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古老而现今仍在活动的巨型断裂带,它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演化历史,它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其两侧区域的环境地质条件。
3)  Tanlu Fault
郯庐断裂
1.
Dominating action of Tanlu Fault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eastern Bohai Sea area;
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2.
North China block,Jiao-Liao-Korea block and Tanlu fault;
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
3.
A number of Meso-Cenozoic medium and large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the peri-Pacific reg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ontinental China are distributed on both sides of or inside the Tanlu fault.
中国大陆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或位于郯庐断裂带内,显然,这些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郯庐断裂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
4)  Tanlu fault zone
郯庐断裂
1.
A discussion on the diversities of the source rock and hydrocarbon-generating evolution in the adjacent depressions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China;
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烃源岩及成烃演化的差异性
5)  Tan-Lu fault
郯庐断裂
1.
Inversion mechanism of Meso-Cenozoic basins of southern Tan-Lu fault and its adjacent areas;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机制
2.
Qingdong sag was shaped in Paleogene companied by Tan-Lu fault activity.
青东凹陷是新生代伴随郯庐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凹陷。
3.
When the Tan-Lu fault fulfilled a rapid transformation from ductile to brittle deformation domain at the end o.
郯庐断裂带是中生代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的陆内转换断层,大规模左行韧性剪切位移牵引胶北太古宙穹隆(栖霞复背斜)逆时针旋扭隆升,并且形成三山岛-仓上、焦家-黄县和招远-平度(破头青)等弧形右行剪切带和混合花岗岩。
6)  Tancheng-Lujiang fault
郯庐断裂
补充资料:应力函数和位移函数
      在弹性力学中,为方便求解,常把应力或位移用几个任意的或某种特殊类型的函数表示,这些函数通常叫作应力函数或位移函数。
  
  应力函数  最有名的应力函数是弹性力学平面问题中的艾里应力函数。如果没有体力,平面中的三个应力分量σxx、σyy、τxy满足下列方程:
  
  
   。
   (1)根据方程(1),可将应力分量用一个函数φ(x,y)表示为:
  
  。
   (2)φ便是艾里应力函数。对于均匀和各向同性的物体,φ是一个双调和函数,即它满足下列双调和方程:
  
  
  
  
  ΔΔφ=0,
  
  
  
  
   (3)式中是平面的拉普拉斯算符。引入φ后,平面问题原来的8个未知函数(两个位移分量、三个应变分量和三个应力分量σxx、σyy、τxy就归结为一个函数φ。这对求解具体问题很有好处。
  
  在弹性柱体的扭转问题中,剪应力分量τxz、τyz满足下列平衡方程:
  
  
  
   。
  
  
    (4)据此可将τxz、τyz用一个函数Ψ(x,y)表示为:
  
  
   。
  
  
   (5)Ψ称为普朗特应力函数。对于均匀和各向同性的柱体,Ψ满足下列方程:
  
  
  
  
   ΔΨ=-2Gθ,
  
  
  
   (6)式中G为材料的剪切模量(见材料的力学性能);θ为单位长度的扭转角。
  
  位移函数  在求解弹性力学的空间问题时,也可以用六个应力函数代替原来的六个应力分量,但好处不多。所以,一般多采用各种位移函数。对于均匀和各向同性弹性体,位移分量u1、u2、u3满足下列平衡方程:
  
   式中是空间中的拉普拉斯算符;ν为材料的泊松比;G为剪切模量;┃i为体力分量。方程(7)的解可以表达成多种形式。一种形式为: 式中ψ1、ψ2、ψ3、嫓四个函数满足下列方程:
  
   。 (9)函数ψ1、ψ2、ψ3、嫓称为布森涅斯克-帕普科维奇-纽勃位移函数。 弹性力学中许多空间问题的解都是从公式(8)推导出来的。
  
  方程(7)还有另一种形式的解,即
  
   式中Fi满足下列方程:
  
  
  
   。
  
  
  (11)函数F1、F2、F3称为布森涅斯克-索米利亚纳-伽辽金位移函数。对于回转体的轴对称问题,公式(10)可作许多简化。取对称轴为z轴(x3轴),记r为所考虑点到z轴的距离,并记位移在r、z轴上的投影分别为u、ω。若┃1=┃2=0,可取F1=F2=0,F3=F(r,z)。这样,由公式(10)可得到:
  
    ,
    (12)式中,即柱坐标中的拉普拉斯算符;F满足下列方程:
  
  
    
    。
  
  
    (13)
   公式(12)中的函数F称为乐甫位移函数。 在求解轴对称问题时,经常利用公式(12)。
  
  在┃1=┃2=0的情况下,即使不是轴对称问题,方程(7)的解也可用一组位移函数F、┃表示如下:
  
  
    式中F、┃满足下列方程:
  
  
  
   , Δ┃=0。
   (15)这组位移函数特别适用于求解无限体、半无限体和厚板等问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