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桐城文论
1)  Prose Theory of Tongcheng School
桐城文论
2)  Tongcheng School Literary Theory
桐城派文论
1.
The Influence of Tongcheng School Literary Theory on ZHU Guang-qian Aesthetics
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
3)  literature of Tungcheng
桐城文学
4)  Tong-city Group
桐城文派
1.
Zeng Guofan and the Boom of Tong-city Group;
曾国藩与桐城文派的中兴
5)  Tong Cheng literary orthodox
桐城文统
1.
The primary step for Yao Nai to establish his school was to construct Tong Cheng literary orthodox.
姚鼐开宗立派的首要步骤,是构筑桐城文统。
6)  Tongcheng classical writing
桐城古文
1.
As a famous scholar of modern times, HeTao received much more traditional education,especially studi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Wu Ru-lun and Zhang Yu-zhao,which promoted him to a very high level of writing Tongcheng classical writing.
作为近代的文化名人,贺涛更多地接受了传统教育,特别是师承于吴汝纶、张裕钊,他的桐城古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以此为教学内容,使桐城古文在直隶得到了广泛传播。
补充资料:桐城文论
桐城文论
桐城文论

桐城文论,是相对于桐城文派、桐城诗派、桐城赋派的散文、诗歌、辞赋作品相对而言的三个桐城文学流派文学理论的总称。桐城文论,是对整个桐城文学成就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文学批评的指导理论;是针对桐城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并阐明文艺观点正确与否的文章、文献、资料、言论的总合。

从桐城散文派创立,到现在,关于桐城的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仅桐城散文派的作家就有1000多人。因此,桐城文派文论在全部桐城文论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入关后,为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采取尊崇儒家理学的策略,以软硬两手迫使知识分子就范,宣扬“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给宣扬儒家道统的文学带来了发展良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及其古文流派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那么,桐城文论从一诞生就被打上了封建色彩的烙印。时间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方苞早在青年时代,就有以唐宋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他在《读史记八书》、《书史记十表后》中提出了“义法”主张。《南山集》案解脱,“义法”说得到明确和完备。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他以时文和古文创作名重于世,并针对明末故作艰深、虚矫的文风,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主张为文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1733年,方苞编成《古文约选》,便为“义法”说提供了佐证。刘大櫆,在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

乾隆年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代表人物是姚鼐。姚是桐城派集大成人物。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正式亮出了桐城派的旗号。他引用吏部主事程晋芳、编修周永年所云:“为文者有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治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阐述了方苞、刘大櫆以及姚鼐之间的理论继承关系,揭示桐城古文形成派系的端绪。此后桐城派之名遂显于世。 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所编《古文辞类纂》。

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19年“五四”,流行区域广,人数多。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补遗载桐城派作家1200余人(内女士2人,日本人2人),其中多数为桐城派末流作家。鸦片战争后,梅曾亮、方东树固守阵地,但桐城派的壁垒仍然开始动摇。曾国藩出来重振桐城派,将古文运动继续推向前进。强调“经济致用”,文体为之一变,以刚毅雄辩见长,为桐城派变体。

学者日不落先生,系统中国桐城赋派的一系列基础理论。因为桐城赋,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宗旨,雷池赋翁潘承祥大师是中国桐城赋派的开山祖师,创立了“义言有物(辞赋的含义、观点、思想内容)”、“法言有序(用实物或资料来论证说明辞赋的功用)”,“立意禅集(辞赋的修辞、写作技巧、构思形式等)”的桐城辞赋学说---是桐城赋文体的指导思想和灵魂。辞赋形式服从辞赋内容,辞赋内容与辞赋形式辨证统一。桐城赋学说,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倡导中国最先进的文化方向;强调国学精神要遵从于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力求文采独特,或以散文笔法抒情,或以阳刚阴柔风格说理。内涵和精神并重。桐城赋派理论体系,达到了桐城历代学说最完整的创造。中国桐城辞赋学说,继承、发展、创新了桐城派文论思想,把桐城文论,在辞赋和国学领域,再次推向了一个高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