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介宾义动宾结构
1)  complicated Chinese V-O structure
介宾义动宾结构
1.
On this situation, one complicated Chinese V-O structure like“吃(eat)+食堂(restaurant)”, whose object is not the typical recipient object but various objects such as locative object, instrumental object, resultant object , and so on, without any marking, is attracting the interests of them.
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对“吃食堂”类介宾义动宾结构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对现代汉语动宾结构的复杂性进行了说明,并由此引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复杂动宾结构中很具汉语特色的一类——“吃食堂”类动宾结构; 第二部分首先给出“介宾义动宾结构”的概念,并用这一概念统领“吃食堂”这类宾语表复杂语义关系的特殊动宾结构。
2)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 and object
介宾结构
1.
An analysis of verbization of noun before and after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 and object;
介宾结构前后名词动化探析
3)  verb-object construction
动宾结构
1.
The lexicalization of verb-object construc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autonomy of verb or object weakening.
动宾结构词汇化是动词性成分或宾语成分独立性弱化的结果。
2.
The thesis mainly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evolution conditions of verb-object constructions consisting of the above 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verb-object framework,the components of objects and the semantic types of objects,and also conducts a case study on diachronic conditions of the ability of the verb "zuo(坐)"to carry a location objects.
文章主要从动宾结构框架、构宾成分、宾语语义类型等角度对这些动词构成的动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同时文章还对动词“坐”带处所宾语能力的历时发展情况进行了个案研究。
3.
Traditional grammar books claimed that verb-object construction cannot serve as transitive verbs, and cannot hold outer object.
过去的语法书说"动宾结构"不能作它动词,不能带外宾语。
4)  verb-object structure
动宾结构
1.
Since in ancient Chinese, there are plenty of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adjectives are used as verbs, part of the side-centre structures seem to be the same as the verb-object structures.
 在古汉语中,由于存在大量的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的情况,造成了一部分偏正结构(定心结构)与一部分动宾结构语言形式完全相同的问题。
2.
Due to the mono-disyllabic selection of Chinese words,the verb-object structure in Chinese has four possible forms:(1+1),(1+2),(2+2) and(2+1),of which(2+1) is ungrammatical.
由于汉语词语存在单双音节选择的问题,所以其动宾结构有四种可能的形式,即〔1+1〕、〔1+2〕、〔2+2〕和〔2+1〕,其中〔2+1〕式为不合语法的形式。
5)  SVO structure
主动宾结构
6)  "Verb-object-complement" structure
"动宾补"结构
1.
"Verb-object-complement" structure refers to a structure in which a verb is followed by object(s) and complement(s).
古代汉语中“动宾补”结构即已有之,只是用得很少。
补充资料:董作宾(1895~1963)
      中国甲骨学家、古史学家。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清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1895年 3月20日)生。1923~1924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当研究生。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员,后改任研究员,曾多次参加该所的殷墟发掘工作。1949年随所往台湾。此后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和台湾大学教授。1963年11月23日在台北逝世。主要著作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收入《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195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3本下册)、《甲骨学五十年》( 1955, 后由严一萍改编为《 甲骨学六十年 》)、《中国年历总谱》(1959)等。台北艺文印书馆搜集董氏著作,编成《董作宾先生全集》,于1978年出版。
  
  董作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殷墟所得的大量甲骨文的主要整理者。他第一个发现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董氏把为商王等卜问的人称作贞人),并根据卜辞中所记的商王对先人的称呼、贞人之名以及卜辞字形、书体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综合的研究,以划分卜辞的时代,建立了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学说。殷墟甲骨文存在的时间前后200余年,董作宾划分为5期:武丁以前为第1期,祖庚、祖甲为第2期,廪辛、康丁为第3期,武乙、文丁为第4期,帝乙、帝辛为第5期。后来董氏又提出了分派的说法,作为分期学说的补充。他根据甲骨卜辞所反映的礼制,把祖庚以前诸王和武乙、文丁划入旧派,其他诸王划入新派。董氏的断代学说,对甲骨文研究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他的那些具体结论并非完全正确,后来的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不少不同的意见。董氏还从"新派"的祭祀卜辞里整理出了商王按照严格规定的日程逐个祭祀先王先妣的"五种祀典"(后来的研究者或称为"周祭")。这也是对甲骨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贡献。
  
  

参考书目
   严一萍:《董作宾先生年谱初稿》,收入《董作宾先生全集》第12册,艺文印书馆,台北,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