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苏区教育
1)  Soviet area education
苏区教育
1.
<Abstrcat>During the Central Soviet perio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presented by comrade Mao Ze-dong developped fruitful education of Soviet area education and obtained some excellent experiences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of Central Soviet areas.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苏区教育,形成了一些中央苏区"法治教育"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立法,确立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二是颁布法律,保障红军和工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三是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教育的管理制度;四是实施《优待条例》,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2)  Adult education in soviet revolutionary bases
苏区的成人教育
3)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amateur education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中央苏区工农业余教育
1.
Under the hard conditions,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amateur education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was established by combining Maxism basic theories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ese revolution.
中央苏区工农业余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兴办起来的,对当时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文化的传播,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有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4)  Research on Women Education of Soviet Area
苏区妇女教育初论
5)  educ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苏俄教育
6)  education in Jiangsu
江苏教育
补充资料:苏区教育
      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当时根据地政权采取苏维埃(即代表会议)形式,叫苏维埃政府,根据地简称苏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中国革命,缔造了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各革命根据地都处在偏僻的山区或边界地区,加之国民党军队对它进行严密封锁,反复"围剿",广大军民处于频繁作战的环境里,进行教育工作的条件十分困难。但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仍把搞好教育工作,看作是争取战争胜利与苏维埃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不仅保证工农群众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满足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后对文化的要求,而且还制订了正确的教育方针和一套适合苏区实际的政策、 措施, 充分发挥了群众办学校、学文化的积极性,使苏区的教育事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显著的成绩。
  
  苏维埃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 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苏区根据这一方针,彻底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立了服务于战争、结合生产、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教育制度。
  
  军队教育和干部教育 随着战争和根据地的发展,为了培养造就大批军事干部和建设人才,苏区十分重视军队教育和干部教育。
  
  红军士兵教育和红军干部教育是苏区教育建设中最先着手进行的,办得最早,积累的经验也丰富。毛泽东倡导的 10余条教授法, 就是为部队政治训练提出来的,后来推广到一般学校。军事学校、最初多是随军性质的教导队或训练班,1931年建立中央根据地后,才建立起一些比较固定的学校,如红军大学、红军步兵学校、红军特科学校、游击队干部学校、红色医务学校等等。教学内容除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外,文化学习也受重视,在教员缺、学习条件差的情况下,以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等方法,克服种种困难,取得很大成绩。
  
  苏区举办了多种干部学校。如有培养苏维埃政府干部的苏维埃大学, 设本科和预科, 招收能看懂普通文件、有半年以上工作经验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干部入学,课程包括苏维埃工作的理论、实际问题和实习三项。有培养党的干部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分设高级班和初级班,课程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以及文化课。有培养农业建设干部的中央农业学校,分设本科、预科及教员研究班,学生以实习为中心,学习农业知识,教员通过科学实验,具体地研究苏区的农业。有专门培养俱乐部、剧社、剧团干部及文艺骨干力量的高尔基戏剧学校。有培养文化教员和教育干部的高级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和短期师范学校。干部教育除办各种学校外,还重视在职学习,如普遍开设训练班,对党员、干部进行政治常识、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的教育,不识字的,必须参加识字班,每天至少记 5个生字。
  
  对青年人成年人的教育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和群众的要求,党和苏维埃政府大力发展社会教育,组织青年人成年人参加学习。苏区教育注意解决学习与生产的矛盾,农民白天忙夜间闲,就组织他们上夜校,参加识字班。妇女家务多,下田多,就组织她们办家庭训练班、田间识字组。在教学内容上力求适合群众的需要,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如识字先教常见常用的字,教读报、写字、打算盘,使之学了就能用。此外,还广泛举办识字牌(钉在路旁屋壁上,牌上绘图写字)、墙报,开展俱乐部和戏剧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为了发动广大群众自己组织起来消灭文盲,还成立了"消灭文盲协会",动员有文化的会员积极参加宣传和教学工作。当时群众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组织和文化活动,非常踊跃,据毛泽东在1933年11月写的"长冈乡调查"所记:一个乡中有夜校 9所,每校平均约学生32人。又据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有补习夜校6462所,学生 94517人,识字组(只算江西、粤赣两省)32388组,组员155371人。特别是妇女的学习要求尤为迫切。例如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妇女10752人,占69%;识字组组员22519人中,妇女13519人,占60%。
  
  儿童教育 为了培养革命新后代,党和苏维埃政府一向重视发展小学教育。1934年 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规定:"小学教育的目的,要对一切儿童,不分性别与成分差别,皆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但目前国内的战争环境中,首先应该保证劳动工农的子弟得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小学修业年限 5年,分前后期,前期3年后期2年,统一叫列宁初小、列宁高小。小学划分学区,一学区内的学生距学校至多不超过3 里。课程,前期设国语、 算术、 游艺(唱歌、运动、手工、图画),国语课包含乡土地理、革命历史、自然和政治常识;后期设国语、社会常识、科学常识、算术、游艺(唱歌、图画、游戏、体育)。课外教学还有劳动实习、社会工作。
  
  为适应农村的情况,小学设全日班、半日班,农事大忙时放农忙假。在小学教学中,特别强调三项原则,必须与政治斗争联系,必须和生产劳动联系,必须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使学生有能思想的头脑,有能劳动的双手,有对于劳动的坚强的意志。在课时安排上每周有6~8小时的劳动实习课,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儿童园地(农村学校普遍建有这种园地,作为劳动实习场所)劳动或帮助群众春耕、秋收、收集肥料。
  
  苏区儿童都组织在儿童团内。列宁小学是儿童团的大本营。儿童团经常做些有利于革命的活动,如站岗放哨、慰劳红军,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挑水、积肥等,使儿童受到教育,又丰富了生活。
  
  当时苏区小学教育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列举了长冈乡的小学教育情况。全乡4个村,每村都有1所列宁小学,均分甲、乙、丙3班。学生共计 187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5%。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的报告中列举了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在2932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89710人,学龄儿童多数进入了小学。例如兴国学龄儿童总数20969人,入学的12806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0%,入学率比国民党统治区高得多。
  
  苏区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 为了加强教育事业的领导,苏维埃中央、省、县、区都成立了教育部,乡苏维埃有专人分管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比较健全的巡视、报告制度。同时,还逐级建立了教育委员会,由群众团体代表和文化界、教育界有经验的同志组成,协助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工作。
  
  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为加强管理,还制订了一些条例和办法。1934年由部颁发的《苏维埃教育法规》就辑有各类法规24种之多,计有教育行政部门 2种,各级各类学校的11种,社会教育的7种,教员学生的3种,其他1种。这些《法规》,均规定了明确的任务、要求、措施和办法。
  
  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时苏区教师人才很缺乏,党和苏维埃政府主要从两方面解决师资问题。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师范学校来培养自己的工农知识分子。办得早的地区如闽西龙岩县,1930年就开办列宁师范暑期学校,训练小学教员。其后各地都陆续创办。1932年 6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央高级列宁师范学校,并委任教育部代理部长徐特立为校长。按师范章程的规定:①高级师范学校的任务"培养目前实际上急需的初级及短期师范学校教员、训练班教员及社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高级干部",修业期限一年。②初级师范学校"以养成能用新的方法从事实际的儿童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干部为任务",修业期限六个月。③短期师范学校"以迅速培养教育干部及小学教员为任务",修业时间三个月。④小学教员训练班"以只在寒假暑假期间开办为原则,专收现任或将任列宁小学教员者为学生"。四类师范互相衔接,形成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为教育战线培养了大批教员和教育干部,对苏区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二是团结利用旧有的知识分子。针对当时对知识分子曾有过排斥的左倾错误,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为了造就革命的知识分子,为了发展文化教育,利用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苏维埃服务,这是苏维埃文化政策中不能忽视的一点。"苏区政府为贯彻执行党对知识分子政策,关心教员的工作、生活和福利,还专门颁布了《小学教员优待条例》,规定小学教员的生活费、 帮助小学教员耕田、 减纳土地税、教员有疾病到医院医治不取诊断费和药费,均与苏维埃工作人员同等待遇。并且规定小学教员每半年给奖一次。为了团结教员、研究教学、改善生活、实行互助,1934年 2月,经教育人民委员部批准成立红色教员联合会。凡现任小学的教员、校长,积极发展苏维埃小学教育的,都可以加入红色教员联合会为会员。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苏区教师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巩固、壮大。
  
  教材的建设 在发展教育事业中,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中央和省级教育部门设有编审机构,专门负责教材编审工作,在当时印刷、纸张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编辑出版了一批军队、干部、农民、儿童的课本,主要有政治课本、多种专业课本、文化识字课本。苏区教材的特点,一是紧密联系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苏区建设的实际;一是体裁形式多样,内容深入浅出。例如农民文化教材《工农兵三字经》,就是用群众喜爱的形式,叙述革命前的苦难,号召人们起来革命,通俗易懂,容易背诵,如:"天地间 人最灵 创造者 工农兵 男和女 总是人 一不平 大家鸣"。
  
  苏区教育事业的兴起,以及它的改革和创新,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教育开辟了新路。
  
  

参考书目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1958。
   江西省教育学会编:《苏区教育资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