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准双宾语
1)  Quasi-double object
准双宾语
2)  quasi-object
准宾语
3)  double-object
双宾语
1.
The double-object structure is not the same in Chinese mandarin and dialects.
普通话和方言双宾语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句子意思相同,两个宾语的句法组造状态却有所不同。
2.
Based on the all-sided survey to zuozhuan , the thesis has researched the double-object patterns from the angles of classification, part of speech .
本文在对《左传》作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之上,采用统计,举例,描写,分析等方法,从双宾语句分类、双宾语词性、双宾语句句式、双宾语语义类别等角度研究了其中的双宾语句。
4)  double object
双宾语
1.
On the Double Object Structure of Causative Verb Usage;
“使动”双宾语结构说略
2.
This paper explores that the correct meaning of this character“lei”(类) Should be“goodness”and the sentence“yongci erlei”can be treated as a double object in its grammatical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verifying the theme of the whole poetry,the meani.
对于《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之“类”字,当今学界多以“同类”“族类”相释,但是,如果考之于诗旨、句意和句式,以及古籍中同类句式就会发现只有释“类”为“善”,将“永锡尔类”诠作双宾语,方为确诂。
3.
The study offers some disputable problems existing in grammar territory such as double object and double subject and makes some research.
本文将语法界出现的关于双宾语、双主语结构等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提出来 ,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 ,列举了学术界的观点 ,同时也阐述了作者对这两种语法现象的看
5)  double-object sentence
双宾语句
1.
There exist double-object sentences in Chinese language,but up till now there is not yet an agreemen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double-object sentences.
汉语中存在双宾语句,但对双宾语句的认识到现在还没有统一。
6)  double-objects word order
双宾语语序
补充资料:准契约的准据法
      准契约为契约以外的债务关系,即没有双方当事人的同意,由于一方的行为或事实依法律规定所产生的债务关系。就大多数国家而言,准契约包括无因管理及不当得利,其准据法没有区别;有的法律将两者分别加以规定,其准据法也有所不同。
  
  事实发生地法  依大多数国家法律的规定,准契约的准据法为事实发生地法。其理由在于准契约既然由于一方的行为或事实所产生,无因管理行为的实施地、不当得利的给付地就是这种法律关系的所在地,当然是最自然的连结因素(见连结根据),这是一个客观的,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因素,也是实际上最方便的因素,因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有正当原因和是否发生债务关系,只能根据这个地方的法律的规定。
  
  支配原来法律关系的法律  如果无因管理或不当得利不是由一个独立的行为或事实所构成,而是由原先存在的法律关系所产生,例如由于代理人的越权或代理关系消灭后所产生的无因管理,由于买卖合同无效或被取消而产生的不当得利,这时就应适用原来支配代理关系及买卖合同的法律来处理这种无因管理及不当得利,即适用支配其所由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而不适用事实发生地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事实发生地只是一个偶然的连结因素,而原先的法律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1940年的蒙得维的亚《国际民法条约》第43条末句,和《布斯塔曼特法典》第222条,都采取这个主张。
  
  其他法律  由于侵权行为和准契约都由当事人双方中的一方造成,二者虽有违法与不违法之分,但有的国家对二者不加区别,二者的准据法也没有区别。例如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前加编第25条规定,以侵权行为的准据法为准契约的准据法。在分别规定无因管理及不当得利的法律中,例如《布斯塔曼特法典》,则规定无因管理依事实发生地法,而不当得利首先依各当事人的共同属人法,无共同属人法时才依给付地法。这种见解受19世纪后期欧洲大陆法系影响,是扩大属人法的适用范围的反映。
  
  判断无因管理财产行为所产生的物权效果,以及财产权是否已经取得或消灭,适用财产所在地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