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席勒美育思想
1)  Schiller'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席勒美育思想
2)  Research on Schiller's Though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席勒美育思想研究
3)  idea of aesthetic education
美育思想
4)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美育思想
1.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a s ancient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其在思维模式上注重人生精神体验;在价值目标上追求人格道德修养;在反映方法上强调直觉顿悟等方面的独特性。
2.
The author find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arraying data that he has an abundant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有丰富的美育思想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5)  aesthetic thought
美育思想
1.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music are very rich.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美育思想十分丰富。
6)  aesthetic educational thought
美育思想
1.
As the time goes by, his aesthetic educational thought showed more value and fascination.
随着时代的推移,他的美育思想的价值和魅力,更加显现出来。
补充资料:席勒,J.C.F.
      德国剧作家、诗人。
  
  生平  1759年11月10日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父亲是外科医生。席勒13岁进入实行专制教育的卡尔军事学校,先学法律,后转学医。这段生活使他逐渐形成顽强的反封建思想,为他青年时期的抗暴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8岁时,席勒开始秘密写作他的第一部成名剧作《强盗》。
  
  1780年12月席勒在军事学校毕业后,在斯图加特当军医,自费出版了《强盗》,曼海姆民族剧院于1782年1月13日首演,引起强烈反响。席勒因此触怒公爵,被禁闭2周,并被命令禁止再写戏剧。在禁闭室里,他酝酿创作市民悲剧《露伊斯·米勒》,后改名《阴谋与爱情》(1784)。这时他的第二部剧本《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已完成大部分。1782年9月22日夜里,席勒逃离斯图加特,辗转至迈宁根附近的鲍尔巴赫庄园居住。在这里他了解到农民的疾苦和剥削者的荒淫,完成著名悲剧《露伊斯·米勒》(1782),再次修改《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并构思新的剧本《唐·卡洛斯》。在流浪期间,他已开始考虑写作另一个剧本《玛丽亚·斯图亚特》的计划。1783年 7月27日应剧院经理达尔贝格之邀回到曼海姆,任剧院剧作家。
  
  1784年1月11日,《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在曼海姆剧院首次演出。4月,《阴谋与爱情》上演,效果强烈。在曼海姆剧院,他向伊夫兰特等名演员学习到许多戏剧方面的知识。他还向剧院经理提出一份建立剧评制度的计划,企图发展民族戏剧,但遭到拒绝。随后,他筹办《莱茵塔莉亚》杂志,在发刊宣言中提出"把舞台当作道德讲坛",严厉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建立民族文化。9月间,被剧院解聘。
  
  席勒于1785年4月17日抵达莱比锡,住在一个农民家里。同年夏,写出名诗《欢乐颂》。秋天,移居德累斯顿,修改完成《唐·卡洛斯》(1787),写成小说《失去荣誉的罪犯》。
  
  由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欧洲社会思潮动荡,席勒内心充满矛盾。为了摆脱创作困境,1787年7月21日,席勒来到早已向往的魏玛。因为当时德国文坛三大人物──赫尔德、维兰德和 J.W.von歌德都生活在这里。席勒在他们面前深感自己知识不足,因而痛下决心,研究历史和康德哲学。这个阶段,席勒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历史研究和对古希腊文化艺术研究方面,写出《尼德兰独立史》(1788)和《三十年战争史》(1791~1793)两部重要历史著作。主要诗作有《希腊诸神》和《艺术家们》等。还翻译了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和《腓尼基少女》的片断。
  
  1788年12月,席勒由卡尔·奥古斯特公爵和歌德推荐担任耶那大学历史副教授。1789年 5月11日席勒迁居耶那,所讲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极大欢迎。此后数年间,席勒研究了美学和康德哲学,重要著作有《论悲剧艺术》、《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和《论朴素的与感伤的诗》(1795)等。席勒的美学思想较为复杂,一方面过分强调美育作用,认为美育可以达到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也总结了文艺发展规律,指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存在和区别,为德国美学作出了贡献。1789年,面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席勒起初表示欢迎,但当革命日益深入时,却反对采用暴力手段,对革命感到失望。这种情绪反映在他的美学著作《理想和生活》和诗歌《大钟歌》里。席勒从现实逃入理想王国,企图在思想领域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从1794年起,席勒与歌德开始密切合作,友谊日深。他们合作的10年中硕果累累,把德国文学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古典文学时期。席勒在歌德影响下,逐渐摆脱康德唯心主义哲学影响,焕发出文学创作的巨大热情,写出了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其名剧《华伦斯坦》(1799)三部曲、《奥尔良的姑娘》(1801)和《威廉·退尔》(1804)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席勒还写了叙事诗《潜水者》和《手套》等。1799年12月,席勒迁居魏玛,翻译W.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J.拉辛的《菲德拉》等剧,还与歌德一起从事舞台艺术实践。他在魏玛剧院排演了歌德的《埃格蒙特》和G.E.莱辛的《智者纳旦》等剧,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席勒的剧作还有《玛丽亚·斯图亚特》 (1801)、《墨西拿的新娘》(1803)、《德梅特里乌斯》片断,以及根据意大利剧作家C.戈齐的童话剧《杜朗多》改编的同名剧本。1805年5月9日席勒逝世。
  
  戏剧创作  作为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文学主将之一的席勒,其文艺创作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德国的现实。他个人坎坷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气质,决定着他的文艺作品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要求国家民族统一的愿望。
  
  席勒的戏剧创作分为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文学两个时期。狂飙突进运动阶段的剧作有《强盗》、《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阴谋与爱情》和《唐·卡洛斯》。古典文学时期的剧作有《华伦斯坦》三部曲、《奥里昂姑娘》、《玛丽亚·斯图亚特》、《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尔》和《德米特里乌斯》(1804)片断。
  
  
  《强盗》和《阴谋与爱情》贯串着反抗封建暴君、要求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这两部剧作奠定了席勒在德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强盗》凝结着席勒在卡尔军事学校学习时期亲身经受的专制统治的痛苦经历和愤怒心情,它表达了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一代青年的抗暴呼声。剧本充满革命激情,气势磅礴,以卡尔和弗朗茨兄弟二人的矛盾冲突为主线。揭露封建统治者的丑恶行径,讴歌青年的反抗精神。
  
  《强盗》之后,席勒在生活困境中写出第 2部剧本《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它通过16世纪意大利热那亚共和国贵族内部的一场争斗,反映人民追求自由与野心家篡夺权力的尖锐矛盾。《阴谋和爱情》是青年席勒最成功的作品,描写某公国宰相瓦尔特为巩固自己的家族在宫廷中的地位,不惜破坏儿子斐迪南德和平民少女露易丝的爱情,强令斐迪南德向公爵的情妇米尔佛特夫人求婚,但因儿子的坚决反抗而失败。后又采取离间手段,威逼露易丝给宫廷侍卫长卡尔布写假情书。此计得逞,阴谋毁灭了爱情,露易丝和斐迪南德服毒身死。这个剧本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尊严纯洁的露易丝是德国文学中优秀的妇女形象之一,她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面向未来的思想感情。她的父亲米勒是市民阶层的代表人物,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向封建权贵发出了愤怒的反抗呼声。这个剧本结构严谨,人物集中,戏剧冲突尖锐曲折,情节发展条理清晰,尤以在矛盾纠葛中展示人物性格见长。《唐·卡洛斯》反映的虽然是16世纪西班牙宫廷内部的一场斗争,但精神实质仍然是揭露控诉德国诸侯邦国的专制统治,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从这个剧本开始,席勒改用韵文写作,并且注重对人物的客观描写,这已显示出古典文学的特征。
  
  
  《华伦斯坦》(1799)三部曲是席勒的重要历史剧,分为《华伦斯坦军营》、《皮柯洛米尼父子》和《华伦斯坦之死》,通过广阔的历史背景,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德国三十年战争史(1618~1648)。华伦斯坦是皇家军队统帅,他为克服宗教纷争、结束战争、统一德国,不惜与瑞典秘密勾结,反对皇帝,而最后为部下所杀。华伦斯坦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能征善战,是一位很受部下拥戴的统帅,但又是一个雄心勃勃,觊觎王位的野心家。老皮柯洛米尼的儿子马克斯是席勒歌颂的一个热爱自由、真正关心德国统一的青年,他原先十分爱戴华伦斯坦,后得知他阴谋叛国,即与之决裂,勇敢地战死沙场。《华伦斯坦》是一部史诗戏剧,结构宏伟,形式开阔,多侧面地展示社会生活面貌。歌德十分赞赏这部巨著,经其推荐,魏玛剧院于1798年10月12日上演《华伦斯坦军营》,以后,第2、3部也相继在此搬上舞台。从此,席勒与歌德相互合作,建设魏玛民族剧院。
  
  
  《玛丽亚·斯图亚特》是一部悲剧,它取材于16世纪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谋害苏格兰女王玛丽亚的故事。但席勒却从德国历史上新教诸侯造成国家分裂落后局面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伊丽莎白,揭露其阴险残暴,鞭笞其以谋刺女王的罪名杀害玛丽亚之丑行。席勒把主要笔墨用在玛丽亚即将受刑时的心理刻画上面,在严峻的戏剧环境中,揭示对立双方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变化,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席勒对玛丽亚表示同情,塑造了一个与历史人物不同的戏剧形象。《奥尔良的姑娘》是一部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剧本。题材出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法国农村姑娘、民族英雄贞德带领军队解救奥尔良的故事。剧作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愿望,充满激情,诗意浓烈。1801年9月在莱比锡演出时,观众脱帽向这位戏剧家致敬。《墨西拿的新娘》(1803)是席勒模仿古希腊悲剧写成的一部剧作。墨西拿的侯爵夫人生有2男1女。女儿出生前,神祇说她将使自己的两位兄长丧生。父亲决定将女儿弄死,但母亲却把她送进了修道院。女儿长大后,两位不知真情的兄长对她产生了爱情,为此弟兄二人相互仇杀。这是一部命运悲剧。
  
  《威廉·退尔》是席勒完成的最后一部现实主义名剧。它以14世纪前半期瑞士人民结盟反抗奥地利统治者的英勇斗争事迹为题材,利用和改造退尔的民间传说,创作了一部歌颂受压迫民族为自由和独立而战的爱国主义诗剧。剧本突出人民群众在反抗斗争中的作用,把主要英雄人物猎手退尔放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去表现,让他在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前,奋起反抗,投入广大人民解放祖国的洪流中去。作品语言质朴纯洁,富于抒情色调,感情深挚真切,风格高雅雄伟,被公认为席勒晚年最成熟的剧作。1804年3月17日在魏玛剧院首演时,观众把这部剧本视作召唤人民团结起来,驱逐拿破仑侵略者的信号。
  
  完成《威廉·退尔》后,席勒在病中立即着手创作另一部借异国题材反映德国现实问题的剧本《德米特里乌斯》,但只写出片断就去世了。从他遗留下来的计划中能够看出,剧本将继承《华伦斯坦》的现实主义风格,充分展示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忠实地反映那儿的风俗人情和民族特点。
  
  
  席勒的剧作《强盗》、《阴谋和爱情》、《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唐·卡洛斯》、《华伦斯坦》、《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杜朗多》等都有中译本。根据《威廉·退尔》故事创作的《民族万岁》于1938年在重庆上演,深受抗日人民群众的喜爱。《阴谋和爱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央戏剧学院首次搬上中国舞台,此后,多次由各剧团演出。
  
  

参考书目
   Reinhard Buchwald, Schiller in zwei Bnden, Insel-Verlag, 1956
   Alexander Abusch, Schiller, Grse und Tragik eines deutschen Genius, Aufbau Verlag, Berlin,195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