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佛教寺院经济
1)  the economy of Buddhist temple
佛教寺院经济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m, the economy of Buddhist temple becomes a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economic structures in Middle Ancient period.
中国中古时期佛教的传播发展使佛教寺院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与以王权为代表的世俗社会既统一又矛盾的状态之中,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运动的利益关系。
2)  Buddhism temple
佛教寺院
1.
The Buddhism temple in Beijing areas has a long standing and deep cultural base.
北京地区佛教寺院源远流长 ,基础深厚 ,其文化特征大体可概括为 :“庙系天下”的政治色彩 ,“庙会商业”的世俗经济 ,“园林景观”的休闲场所。
3)  Buddhist temple
佛教寺院
1.
Buddhist temple is an important tourist resource in China.
佛教寺院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
4)  temple economy
寺院经济
1.
Development of the temple economy: new way of the religious culture industry;
发展寺院经济:宗教文化产业新思路——以江西禅宗文化产业为例
2.
The temple economy follows the Chinese Buddhism to develop,as well asthe temple expands produces.
寺院经济是伴随着中国佛教发展,以及寺院壮大而产生的。
3.
The study of Buddhist sector economics and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temple economy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佛教部门经济学研究与寺院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不同,当代佛教这一大部门门类之内以及各细分部门之间与各内部的经济运作情况,具有“三性”,即合法性、合理性与合适性。
5)  Buddhism economy
寺院经济
1.
Although controlled by the economic rules,Buddhism economy gained great development through kinds of ways either labour force,soil and assets or economic management.
北朝是佛教寺院经济发展扩张时期,寺院在经济资源的配置方面显示了其积极自主的特点。
2.
Buddhism economy achivied great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ang dynasty.
唐代佛教寺院经济发展到了兴盛时期,其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地位。
6)  monastery economy
寺院经济
1.
The slave-and-maid system in the monastery economy ma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ns and slave girls very close; their identities were interchangeable, but actually they were the same in essence.
寺院经济中的奴婢制度使得"尼"和"婢"的关系十分密切,"尼"和"婢"可以互相转变身份,出现二者名异而实同的现象。
2.
At the end of East-Han dynasty, the Buddhism monastery economy was coming about along with the coming of the Buddhism.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寺院经济也随之兴起。
补充资料:寺院经济
寺院经济

    中国古代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寺院的封建经济。其来源除官私布施外,主要是地产与高利贷。
    佛教寺院经济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寺院经济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是以佛寺为代表的役使净人、奴婢的生产体制由盛而衰;二是封建国家与佛教寺院在经济上的提携与争夺,经历了多次的反复。两晋十六国是寺院经济的初生时期。西晋仅有僧尼3700人,占全国户籍注记人口0.02%。至十六国时,后秦出家者十室而半,十六国至北魏初年,官府与寺院间在经济上第一次从提携走向对抗。太平真君七年(446),北魏太武帝下诏灭佛, 这是僧侣地主与非僧侣地主争夺地产和依附人口矛盾的表面化。北魏文成帝时佛教迅速中兴,标志着中土寺院经济已具完备规制,并显示了佛教律制的影响。此后,北朝佛教寺院经济空前膨胀。北齐僧尼200万,约占注籍人口10% 。寺院成为仆隶和避役者所归的场所。五台山清凉寺食8州州税。北周寺院地产及无尽藏亦迅速扩展,长安中兴寺即有稻田100顷。建德三年(574),周武帝大举灭佛 。六年灭齐后又废北齐寺院。共废除山东西寺院4万所;300万僧尼还俗为编户。南朝寺院经济也在发展。僧尼最多的梁朝,有8万余人,为刘宋注籍人口数的1.7%。齐江陵长沙寺有质库 ,经营以苎、黄金等物品为抵押的典当业。东晋以来,沙门已从事商业活动。隋代大寺的寺院经济体制更加完备。大寺地产和役使净人的规模是空前的。僧人信行创三阶教,宣扬教法俱灭的末法时代已经来临,信徒要集资供拯救佛教、修理天下伽蓝之用。把寺院质贷活动推向了新的高峰。唐代是役使净人、奴婢的寺院经济体制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唐代寺院地产的发展又是与租佃经营方式的扩展相联系的。在役使净人、奴婢、行者、童子的同时,出现了佃农。在唐代寺院经济的经济部门中,邸店、店铺、碾硙、油坊、车坊的经营日益受重视。寺院无尽藏使唐代寺院的财富有了更多的积聚。太宗时,三阶教化度寺、福先寺每年四月初四由天下仕女施财,所施钱绢以车载。扩张中的寺院经济侵蚀着官府的财政收入。首先,寺院的伪度、私度,造成了避役者的增加和官府赋税收入减少。其次,唐寺院庄硙一般不免税,但敕额寺院及请准者有免税权。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大举灭佛。还俗僧尼26万人,充两税户。清查出“良人枝(投)附为使令者”为僧尼数的一倍,即50万以上,收奴婢为两税户者15万人。会昌废佛是中古佛教寺院经济发展中的划时代事件。佛寺中役使净人、奴婢的生产体制没落了。此后,寺院中的净人已成为非生产性的侍者的名称。由于寺院结构变化,寺院经济已无力像过去那样构成对整个封建国家财政的威胁。寺院经济体制进入了以几种禅寺清规为代表的新时期。
    道观经济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道教宫观经济也是寺院经济的一种,但其规模逊于佛教,并受到佛教的影响。唐代皇室崇尚道教,道观地产迅速发展,其来源有赏赐及禁山、依田令授田、侵占兼并等多种途径。道观中的劳动人手有扫洒户、道观奴婢、道观部曲、佃户等几类。高利贷也是道观经济的一部分。唐末,道观经济的发展和僧寺一样也威胁了官府税收。大和三年(829)唐文宗敕文说:“缁黄之众,蚕食生人,规避王徭,凋耗物力。”缁指僧徒,黄指道士。但一纸诏书,并不能起多大作用。
   摩尼教创始于波斯,武则天时传入中国,唐中叶后,回鹘与唐朝友好,回鹘人及信奉摩尼教之中亚人(粟特人等)来内地经商者甚众,因此,在长安、江陵、扬州、洪州(今江西南昌市)、越州(今浙江绍兴)及洛阳、太原均建有摩尼寺。由于商人富有,布施钱财,因此摩尼寺内亦聚积大量财物田产。会昌三年因回鹘破灭,唐政府下诏将京师摩尼寺庄宅钱物由两街功德使收管。会昌五年灭佛,摩尼教徒亦勒令还俗。摩尼寺院经济受到毁灭性打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