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格雷布纳,R.F.
1)  Robert Fritz Graebner (1877~1934)
格雷布纳,R.F.
2)  Breit-Wigner formula
布雷特-魏格纳公式
3)  breit wigner formula
布雷特 巍格纳公式
4)  Nasugbu
纳苏格布
5)  sodium ozagrel
奥扎格雷纳
1.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odium ozagrel on nail microcirculation and hemor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纳(丹奥)对心肌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影响。
2.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erebral infarction(CI)treated with Sodium ozagrel and cerebrosin and analyze the result.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纳与赛若素对脑梗死的疗效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3.
50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 Shen-zhi-huang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sodium ozagrel.
方法:110例确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给予自拟参蛭黄汤加奥扎格雷纳注射液配合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奥扎格雷纳注射液治疗。
6)  the Greiner model
格雷纳模型
补充资料:格雷布纳,R.F.
      德国民族学家。生于柏林。1895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史学。1899年为获得学费而兼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助教。后改为研究民族学,1901年获博士学位。在柏林人类学、民族学和史前史学会上发表《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一文,首创"文化圈"学说。1907年任科隆民族学博物馆助理。1911年任波恩大学讲师。1914年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人类学会议,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曾被拘留 5年,1919年获释归国。1921年任波恩大学教授。1925年任科隆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并于1926年兼任科隆大学名誉教授。格雷布纳是西方民族学传播学派的创始人,提出"文化圈"(culture circle)和"传播论"(diffusionism),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向四周传播,形成了以该地的文化现象为中心的"文化圈",而一个文化圈的边缘又与另一文化圈相交叉;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就是文化历史的基本内容;研究这种传播过程,就叫文化历史方法。因此,该学派亦称文化历史学派或文化圈学派。他的反历史观点由奥地利民族学家W.施密特和德国文化人类学家W.科佩斯作了进一步发展。在此派影响下,美国人类学家F.博厄斯及其继承者A.L.克罗伯、R.H.罗维等人组成传播学派,也叫历史批判学派。格雷布纳及其学派完全否定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否定文化的进步发展,否定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与19世纪进化学派的观点针锋相对。格雷布纳的主要著作有《民族学方法论》(1911)、《民族学与历史》(1911)、《文化历史问题中的图腾崇拜》(1915)、《民族学》(192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