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文化财产罪
1)  Cultural property crimes
文化财产罪
2)  cultural property
文化财产
1.
On Conventions Related to Res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 over Return of Cultural Property;
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争议解决的公约机制
2.
The International Treaty System of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during Armed Conflict
论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保护的国际条约体系
3.
On international disputes over cultural property and their resolution: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论文化财产国际争议中的冲突及其解决——以文化为视角
3)  Cultural Heritage Department
文化财产厅
4)  right of culture property
文化财产权
1.
It should be admitted that a country,the community of a minority or an individual of a minority can enjoy the right of culture property.
应当承认国家、少数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个人的文化财产权。
5)  property crime
财产犯罪
1.
However our scholar neglect the above-mentioned relation while study the property crime,so that while discussing the property crime object mostly thinks the property crime infringed upon the ownership of the wealth and properties or possessors right,but not while discussing the crime target,resulting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m two.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存在密切关系,但我国学者在研究财产犯罪时,却忽视了上述的关系,以致于在论述财产犯罪客体时大多认为财产犯罪侵犯了财物的所有权或占有权,而论述犯罪对象时却将不能体现所有权或占有权的财产利益等涵盖其中,造成了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冲突。
2.
Although economic crime,business crime,property crime are the criminal forms often seen in market economy,there are some deviations in the current penal codes and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经济犯罪、商业犯罪、财产犯罪是市场经济中常发多见的犯罪形式,但是目前在中外的刑法典和刑法学中对它们的规定和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差;经济犯罪是经济主体在经济干预或者调控的过程中实施的严重侵犯经济秩序和经济利益的行为;商业犯罪亦即商事犯罪,是指商事主体在商品生产、商品经营或者商业服务过程中实施的严重侵犯商事活动秩序和他人商业利益的行为;财产犯罪是行为人在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过程中实施的严重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行为;三者在主体、罪过、目的、动机、客体、行为方式、手段、定罪情节、处罚原则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却完整地构成了以三者为主体、以财产犯罪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犯罪新体系。
6)  Property Crime
财产罪
1.
Analysis on Exercise of Rights and Property Crime;
权利行使与财产罪的辨析
2.
It is a long argued issue concerning what legal interest the property crimes inflict in the criminal law theories of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Germany and Japan.
财产罪侵害何种法益是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上早有争议的问题。
补充资料:《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和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 16届大会 1970年11月14日在巴黎通过的国际公约。
  
  公约共26条,主要内容有:
  
  公约对"文化财产"一词作了明确规定。它是指每个国家根据宗教的或世俗的理由,明确指定为具有重要考古、史前史、历史、文学、艺术或科学价值的财产。并指出属于文化财产的11类。
  
  公约缔约国"承认文化财产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非法转让是造成这类财产的原主国文化遗产枯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承认国际合作是保护各国文化财产免遭由此产生的各种危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违反本公约规定而造成文化财产之进出口或所有权转让均属非法"。为保护文化财产免于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转让,缔约国应设立专门机构,配备足够的合格工作人员,并规定了该机构的工作职责。
  
  公约缔约国承担发放文物出口证件,说明该文化财产出口已经批准,否则禁止出口;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本国的博物馆及其类似机构获取来源于另一个缔约国非法出口的文化财产;禁止进口从另一个缔约国非法出口的文化财产;任何一个缔约国在其文化遗产由于考古或人种学的材料遭受掠夺而处于危殆时,可向蒙受影响的其他缔约国呼吁,缔约国承担参与协调一致的国际努力,确定并实施必要的措施;通过教育、情报和防范手段,限制非法从缔约国运出的文化财产的移动,并视各国情况,责成古董商保持一份载明文化财产来源等的记录;努力通过教育手段使公众认识到并进一步理解文化财产的价值和偷盗、秘密发掘与非法出口对文化财产造成的威胁。
  
  公约规定:"一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地由于被他国占领而被迫出口文化财产或转让其所有权应被视为非法。"
  
  公约缔约国还应该在符合其本国法律的情况下承担:"通过一切适当手段防止可能引起文化财产的非法进出口的这一类财产的所有权转让","保证本国的主管机关进行合作,使非法出口的文化财产尽早归还其合法所有者","受理合法所有者或其代表提出的关于找回失落的或失窃的文化财产的诉讼","承认本公约缔约国有不可取消的权利规定并宣布某些文化财产是不能让与的,因而据此也不能出口,若此类财产已经出口务须促使将这类财产归还给有关国家"。
  
  公约还规定了缔约国可以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请求给予技术等援助。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