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创造社会财富
1)  create the wealth of society
创造社会财富
2)  wealth creation
财富创造
1.
Therefore,the income distribution catering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shall be helpful for wealth creation.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发展,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而发展的基础是财富创造。
2.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production provide a combined source of wealth creation.
生产要素的共同努力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劳动创造价值增加了新的内涵;财产权利是收入分配的前提条件和经济依据。
3.
There is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as well, between value creation and wealth creation.
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  social wealth
社会财富
1.
Transfer the creative achievements of laboratory into social wealth——the important stage of cre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把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
2.
Social wealth is made up of a variety of production factors, which are the resources of social wealth.
社会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各生产要素共同构成财富的源泉。
3.
The theory put forward at 16th party congress of adequate use of all sources of creating social wealth is the reflection of our party s creative spirit;is the essential of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Three Represents ,;i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for steady administration and sound development;is the powerful force for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prosperous society.
十六大提出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精神 ,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切入点 ,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内在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4)  Wealth of Society
社会财富
1.
Hypothesizing the Selfish Nature and Increasing the Wealth of Society;
从自利假设到社会财富的增加
2.
create wealth of society"was expounded in the report of the16th Nation Congress of the CPC many times,propose"let all the source of creating wealth of society shove fully".
十六大对“创造社会财富”作了一系列论述,提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5)  creation of wealthH
财富的创造
6)  On Wealth Creation
论财富创造
补充资料:创造社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1926年创造社同人摄于广州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1926年创造社同人摄于广州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