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越南昆江#2水电站
1)  Vietnam Song Con #2 Hydropower Station
越南昆江#2水电站
2)  Vietnam Song Con 2 Hydropower Station
越南昆江2水电站
1.
Layout and design of metal structures for Vietnam Song Con 2 Hydropower Station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文章介绍越南昆江2水电站金属结构布置和设计成果。
3)  Song Con2 Hydropower Station
昆江2水电站
1.
Design of Underground Buried Penstock of Vietnam Song Con2 Hydropower Station;
越南昆江2水电站埋藏式压力钢管设计
4)  Sinanjiang hydropower station
泗南江水电站
1.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uring construction of Sinanjiang hydropower station;
泗南江水电站工程建设期间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初探
5)  Dongjiang hydropower station
东江水电站
6)  Jiangkou Hydropower Station
江口水电站
1.
Calculation of elliptic double-curvature arch dam coordinates in Jiangkou hydropower station;
江口水电站椭圆双曲拱坝坐标计算
2.
Analysis of No1 rock body stability in left bank of Jiangkou hydropower station arch dam;
江口水电站拱坝左岸1号危岩体稳定分析
3.
Figure characteristic of ellipse double-curvature arch damin Jiangkou hydropower station;
江口水电站椭圆型双曲拱坝体形特点
补充资料:越南戏剧
      越南的舞台艺术分为4大剧种:剧、嘲剧、改良剧、话剧。
  
  剧  剧的产生发展较为复杂。根据现状推测,是以中国元杂剧为基础,吸收了一些越南流行的歌曲后形成的,是传统的古代戏,兼用韵文和散文,分折演出。唱词和说白全用越汉音。唱腔缠绵悱恻,舞蹈性较强,所演多为忠臣孝子等故事。据越南黎朝史学家吴士连(1422~1497)的《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剧在13世纪由中国元朝随军艺人李元吉传入越南,并在宫中教授宫人扮演,即名之为剧。以其内容多宣扬忠孝节义,逐渐取代了嘲剧在宫廷中的地位,形成在宫廷及整个上层社会中的独占局面。武王阮福括(1739~1765)在富春专为演出剧建造一座"同乐轩"。明命(1820~1840)时,阮朝的中央机构中还设有越常署,专门管理剧的编导和演出等事宜。嗣德(1848~1883)时除把管理机构改为清平署由礼部直接管辖外,还把全国最优秀的300名伶人招入宫中演戏作乐。
  
  法国入侵越南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传入越南,有些剧团开始改演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戏,如中国的《再生缘》或新编剧《谁之罪》等。此外,在词藻、曲调、身段等方面也都刻意求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良剧风行全国,剧为求生存请来一些中国剧团,同台演出以《三国》、《水浒》、《征东征西》等中国小说为题材的剧目。两国演员虽各用自己的母语演唱,却能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习惯称剧为"中国剧"。
  
  1930年以后,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种"小说剧",内容饱含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情调,结构也多模仿欧洲戏剧,唱词逐渐散文化,布景、灯光也被采用,甚至还常杂有幻术、假面、西方舞蹈和法国爱情歌曲的唱腔等等。
  
  1951年越南劳动党中央发表了《有关挖掘民族文化遗产问题草案》,越南戏剧从此转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剧艺术工作者们积极改编旧剧,如经整理改编的《黄飞虎反纣投周》和《张飞守古城》,都做到了古为今用。
  
  1960年后,对古典艺术遗产的挖掘工作进一步开展,剧的艺术得到新的发展。
  
  
  嘲剧  嘲剧的产生和早期流传情况,在越南古籍中未见记载。据越南戏剧研究者们推测,可能于李陈朝(11~13世纪)时期即已流行民间,陈朝后期传入宫中,成为宫廷娱乐项目之一。到了黎朝,它在宫中的地位下降。但因它的剧目内容反映现实、音乐明快轻松、唱腔接近民歌,所以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强的吸引力。到20世纪初,西方文艺思潮传入越南,在城市里嘲剧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20世纪初河内的嘲剧院全部被迫关闭。
  
  1952年越南劳动党中央提出了挖掘民族艺术遗产的方针,嘲剧的情况得到改善。编导者们创作出许多新剧本,为抗战和土改服务。在第三联区(中部),还把中国电影脚本《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改编成嘲剧。1954年和平恢复后,嘲剧获得显著的发展,成立了嘲剧研究会,民族歌剧学院也设立了嘲剧系。
  
  嘲剧中总有丑角的滑稽表演,富有讽刺特色。它还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剧情曲折丰富。
  
  改良剧  改良剧是法国占领越南以后产生的剧种。发源地在南圻永隆省。原是一种由一人说唱并配合一些简单表演的曲艺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殖民者出于搜刮民财的需要,组织一些改良剧剧团进行巡回演出。这些剧团用古乐伴奏,演出效果好。于是,一些剧作家把一些名著改编成剧本,并按剧情需要,将原由一人说唱的形式改为由多人扮演的多出本戏,演出很成功,从此便逐渐推广。改良剧的鼎盛时期仅只10年(1920~1930)左右,在此期间,越南几乎举国争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改良剧开始走向衰落。
  
  1951年文艺界贯彻越南劳动党中央的文艺方针,改良戏推陈出新,使其题材和现代革命内容日趋接近,有些剧本深受欢迎,如《红土上的姑娘》、《一位南方的女演员》等,改良剧从此得到了复苏,并逐步发展。
  
  话剧 话剧是从西方传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进步学生和公务人员把《一杯毒药》、《安南法国大人》等剧搬上了话剧舞台,为越南话剧奠定了基础。
  
  1931年后,革命处于低潮,越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陷入彷徨之中。这种思想在话剧舞台上得到反映,出现了表现个人哀伤、怅惘感情的剧目,如《乌江上的笛声》、《荆轲》等,故事虽仍取材于中国,情调却反映了越南当时的现实。
  
  1936年后,话剧舞台演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剧目,如《没有回声》、《金钱》等。后殖民者对越南文化加紧控制,1940年日本军国主义踏上越南国土,话剧受到摧残。八月革命成功后,话剧不断向前发展,其内容及时而尖锐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60、70年代,反映抗美救国斗争、北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剧目竞相出现,如《郡长》、《一条人命》、《放冷枪的姑娘》、《后方之火》、 《前线在召唤》、《一双眼睛》、 《来自长山》、《你的爱》、《祖国》等等,其中《哪儿有敌人咱冲向哪儿》曾获文艺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