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天后宫
1)  Goddess Tian Hou Temple
天后宫
2)  On the Reas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elief in Mazu
怀化境内的天后宫
3)  the top chamber of tower (Tiangong)
天宫
4)  Afterposition womb
后位子宫
5)  post-cesarean section
剖宫产后
6)  women of imperial concubines in palace
后宫妇人
补充资料:天后宫
天后宫
天后宫

天后宫(temple of the queen of heaven)

天津天后宫

俗称"娘娘宫",在天津旧城区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现在的古文化街上。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明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宫内供奉着天后娘娘。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海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极好并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都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现在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 南、宫北大街,全长580米,宽7米。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仿清代民间小式建筑。街内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刻等都在这里设了专门店铺。现在天后宫已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介绍天津的历史沿革,陈列着各种民俗风情实物。

汕头天后宫

位于汕头市东南出海口,距离市区约3.6海里的南北航道中间,有一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古名为“马屿”的海岛,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渔船和其它船只停泊于此避风或待航。

末代淳熙年间,停泊马屿的福建渔船渔民为求妈祖庇佑海上航行安全,与当地船民及商贾到福建湄洲组庙请来妈祖香火,在岛上创建一简陋狭小的妈祖庙以供朝拜。此后,来岛进香拜谒海上女神的越来越多,“马屿”也逐渐被改称为“妈屿”。

有了妈祖庙,妈祖的圣事很快传播到潮汕各地。乘船过海上岛的善信者络绎不绝,朝拜后将带来的活鸡放生在岛上,任其孳息,时日长久,满山鸡群,故而“妈屿”又名“放鸡山”。

台东天后宫

道教宫观。在台湾省台东县台东市中华路一段二二二号。据《台湾寺庙大观》记载:创建于清代光绪十四年 (1888),初称妈祖庙,俗称东台妈祖庙;民国十五年(1926)迁建今址,民国三十五年(1946)增修扩建,1973年曾有修缮,1979年兴建牌楼、唐乐台及钟鼓二楼。过宫前牌楼,两旁侧立金亭,再前为正殿,殿系双檐歇山造型,燕尾轻扬,龙凤凌空,檐问悬挂“天后宫”三字金匾,殿内正龛供奉木雕妈祖坐像,头戴珠冠,身披绣袍,神态慈祥,左龛奉注生娘娘,右龛祀城隍神及福德正神。

明代,妈屿海域盗贼猖獗。时任南澳岛副总乒何斌臣奉命海面剿寇,悉知妈祖显圣,出兵前特到岛上祷祝妈祖庇佑,并许愿能剿贼擭胜,即拓新庙宇。后出师凯旋,于明万历四十八年正月望日卜地开鸠基工,五月朔日遂告落成。

古庙历经沧桑。清咸丰八年重修,后又倒塌。民国十七年,由汕头市总商会发动扩建。改庙为由山门和正殿组成一厅二间,釆川石木雕建筑构件,屋顶为硬山形式,屋脊有嵌瓷装饰,只有潮汕古建筑的地方特色。

1979年,妈屿辟为旅游区,妈屿天后宫香火旺盛,到这裹来朝拜的善信逐年增多,一些回国探亲的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特地到蚂屿朝拜妈祖庇佑功恩。

香港九龙叶辉女士来岛朝拜,见庙宇残破,捐资为妈宫屋脊重新嵌瓷“双龙夺宝”,使旧庙焕然一新。普宁侨商张百花夫妇也解囊捐资修葺庙宇。

洼濠旅港同胞蔡振廷先生捐资4 0多万元建设“戏台”及“石牌坊”。旅居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的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也热忱捐资倡议重建妈祖庙。

1980年,妈屿村成立集体管理组织——妈宫理事会,建立规章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乐善捐款主要用于庙宇修建和环境建设,善信捐助钱物归集体;动员妈宫管理人员集资经营香烛及纪念品市部,以盈利解决工资分配。

1988年,妈屿妈宫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妈宫扩建,获海内外善信响应,择日于庚午年中秋日奠基,癸酉年(1993年)农历3月17日竣工落成。宫庙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63平方米增至365平方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