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师生相互认知
1)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师生相互认知
2)  understanding with each other
相互认知
1.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with each other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is the precondi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师生合理的相互认知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有效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
3)  teacher-student mutual questions and answers
师生相互问答
1.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mode of teacher-student mutual questions and answers embodies the learning-based teaching idea and helps to form the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 with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 the.
运用当代最新教学理论和学习方法,实验研究了教师只向学生提问和师生相互问答的提问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4)  teacher cognition
教师认知
1.
On the basis of teacher cognition research in mainstream education, the author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cognition research in L2 teaching and applies it to research upon L2 teachers' cognitions about grammar teaching.
作者以普通教育学中的教师认知研究为基础,构建了外语教师认知研究的框架,并将之应用于外语教师语法教学认知研究,提出了五项假设:(1)大学英语教师有成熟、稳定的语法教学理念,有良好的语法知识储备;(2)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语法教学理念与语法知识储备有显著性影响;(3)大学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理念有多个来源;(4)大学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认知与教学实践部分地吻合,但也存在不一致性;(5)大学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理念与实践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学习理念之间存在差异。
2.
This book makes a comprehensive synthe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ethodologies of language teacher cognition research,embodies a paradigm shift i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and has many an implication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最近,Simon Borg出版了专著《教师认知与语言教育——研究与实践》(2006/2008),该书全面总结了语言教师认知研究的现状和方法,体现了语言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教育学视角,对语言教师教育具有很大启示。
5)  Interacting Cognitive Subsystem
相互作用的认知子系统
6)  cognitive interaction
认知互动
1.
On the Nature of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From Two-way Cognitive Interaction of Addresser—Addressee;
从交际主体的双向认知互动看语用失误的本质
2.
The paper proposes an analysis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cognitive inter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eam learning,that is,analysing the process mainly from three dimensions,namely,"mutual comprehension","mutual supporting",and "mutual supervising" with the presence of certain utterance as mark of plot to identify the bracket and non-bracket interaction mode of cooperative cognition.
认知互动是团队学习的核心过程,从群体水平揭示认知规律与特点有助于深入团队学习研究和切实推进团队学习实践。
补充资料: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中国历史上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春秋时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关系,是古代的楷模。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景仰,亲密无间。战国时期,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上述传统只是反映少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方面。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师生关系,是受封建等级制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的。如《尚书》所记:"朴作教刑"和《学记》所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说明教师可对学生施行体罚。教师被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学生就只能恭敬从命,不能反问质疑。在西欧中世纪,学生对教师则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打。这种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压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状况,是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在政治上反对封建等级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人的个性解放, 在教育上则反对压抑儿童" 天性"、 无视学生人格的封建主义师生关系。如 18世纪,法国的J.-J.卢梭极力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 主张改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认为,要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他说:"这是和N.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 儿童是中心, 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这就从封建主义的"教师中心",跃到了另一极端──"儿童中心",贬低和否定了教师的作用。
  
  到了20世纪30年代,要素主义教育派(见要素主义教育)又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主张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 70年代以来, 既有人主张恢复"儿童中心",也有人主张恢复体罚学生。资本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无论是主张 "儿童中心" 或"教师中心",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以及教育秩序的混乱,并服从资产阶级的教育目的。
  
  苏联十月革命后,曾经受到资产阶级儿童学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30年代起,为了纠正"儿童中心论"的错误,又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曾一度有所忽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在老解放区,随着政治上的民主化,师生之间建立了革命同志式的尊师爱生关系。在对敌斗争中,师生团结战斗,亲密无间,教育形式也生动活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继承了老解放区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传统,坚决反对教师体罚学生,反对"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师生关系方面的优秀遗产,在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发展师生关系,用新的经验丰富了师生关系的内容。中国学校的师生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反映,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其主要表现是:①民主平等。确认师生在?紊稀⑷烁裆虾驮谡胬砻媲笆瞧降鹊模纬赏臼降拿裰鞴叵怠=淌κ墙逃撸薪逃凸芾硌闹霸穑樾慕邮芙逃?;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意见和要求。师、生共同探讨真理,服从真理。②尊师爱生。要求学生要尊敬老师、谦恭有礼,学而不厌,虚心聆听教师的教诲,服从教师的正确指导。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德、智、体的全面成长,把他们看作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以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的精神引导学生前进。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应当掌握教育方向,教学内容和进程,负责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注入知识的容器;要相信学生,尊重他们的合理愿望,注意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要按照教学工作的规律,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