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摩擦与磨损
1)  friction and wear
摩擦与磨损
2)  friction and wearing properties
摩擦与磨损性能
3)  An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to Friction and Wear
浅谈摩擦与磨损
4)  frictional wear
摩擦磨损
1.
Locomotive and rolling stock wheel/rail frictional wear and energy-saving and consumption-reducing
铁道机车车辆轮轨的摩擦磨损与节能降耗
2.
The frictional wear,electric property and microscopic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by a MG-2000 high temperature and speed friction wear testing machine,SX1934(SZ-82)four-.
采用MG-2000型高速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SX1934(SZ-82)数字式四探针测试仪,XJL-03型金相显微镜,JSM-6700F扫描电镜等仪器测试并分析了其热摩擦磨损、电性能及显微组织。
3.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the microstructure,density and frictional wear property of the Fe-based powder metallurgy(P/M)brake materials of aircraft was studied.
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900,930,950,980,1020℃)对飞机铁基粉末冶金刹车材料材料显微组织、致密化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5)  friction and wear
摩擦磨损
1.
Effects of Rotating Speed on the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 of Die Cast Magnesium Alloy AZ91D;
转速对压铸镁合金AZ91D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2.
Effect of carbonization on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C/C-SiC braking materials;
炭化工艺对C/C-SiC制动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3.
BP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of dry sliding friction and wear of UHMWPE composites;
硅灰石纤维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复合材料干滑动摩擦磨损的BP神经网络分析
6)  wear and friction
摩擦磨损
1.
Effects of Speed and Load on Loading Wear and Friction Resistance of Al_2O_3/Cu Composites;
Al_2O_3/Cu复合材料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
2.
Research progress of wear and friction behavior and its mechanism of UHMWPE is introduced.
介绍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的摩擦磨损特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改进摩擦磨损性能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交联改性、填料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共混和加工方法的研究等,并针对这些方法的不足之处和可能的新方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3.
Its sliding wear and friction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by means of a home designed pin on disk apparatus.
选用聚醚醚酮(PEEK)为对象,研究其无润滑条件下的滑动摩擦磨损行为,根据实验测得的有关特性,磨屑形态及试样摩擦面特征,提出了塑性流动磨损机理,解释了实验现象。
补充资料:摩擦学:磨损
磨损
摩擦体接触表面的材料在相对运动中由於机械作用﹐间或伴有化学作用而產生的不断损耗的现象。它是摩擦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机械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磨损也有可供利用的一面﹐如新装配的机器的配合件﹐就要利用磨损来磨合。磨损一般分为黏著磨损﹑磨料磨损﹑表面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4种主要类型﹐此外还有微动磨损﹑衝击磨损﹑侵蚀和气蚀等。
         对於磨损现象﹐以及磨损与摩擦﹑磨损与材料之间的某些关係﹐人们通过实验早已有所认识﹐但系统地科学地研究各种磨损机理则是到 20世纪 50年代才开始的。1953年﹐美国的J.F.艾查德提出了简单的磨损计算公式。1957年﹐苏联的..克拉格利斯基提出了磨损疲劳理论和计算方法。1973年﹐美国的徐楠朴提出磨损的剥层理论。60年代以后﹐电子显微镜和光谱﹑能谱﹑俄歇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仪器以及放射性示踪技术﹑铁谱技术的大量综合使用﹐使得磨损研究在力学﹑机理﹑失效分析﹑监测和维修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有人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磨损试验并进行电视录像﹐以便瞭解磨损的动态过程﹐不仅研究已磨损的表面﹑磨损过程﹐而且研究磨屑的形状﹑成分和组织﹐以便弄清磨损机理﹑分析和监视磨损进程﹐从而寻求提高零件寿命的可能途径。
         磨损一般来源於摩擦﹐但磨损与摩擦力﹑摩擦係数之间的关係却很复杂。在具体工作条件下影响磨损的因素很多﹐其中有环境因素(湿度﹑温度和介质等)﹑润滑条件﹑工作条件(载荷﹑速度和运动方式等)﹑零件材料的成分﹑组织以及工作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每一因素稍有变化都会使磨损量改变﹐并可能改变磨损机理。因此﹐系统地研究磨损机理是提高磨损研究水平的途径。结合试验掌握磨损机理﹐就可求得磨损变量和摩擦学系统参量间的定量关係。一般说来﹐磨损随著载荷和滑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也有例外。硬的材料一般比软的材料磨损较少。
         防止或减少磨损须从设计﹑选材﹑润滑和加工工艺等方面来综合採取措施。因为磨损发生在表层﹐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零件表面的耐磨性﹐如採用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电镀﹑喷涂﹑堆焊﹑表面覆膜技术和离子注入技术等。此外﹐在选材时也应当重视非金属材料﹐如聚合物和橡胶等﹐并要注意与工况适应﹐与材料匹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