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印度古典戏剧
1)  Indian classic drama
印度古典戏剧
1.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by Lu Qian,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article has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the Indian classic dramas and Chinese dramas.
文章以《沙恭达罗》的中文译本——卢前先生所译的《孔雀女》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译本的分析,简要探讨了印度古典戏剧对中国戏曲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
2)  classical drama
古典戏剧
1.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is a kind of theatricals.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
2.
The ending- expecting awareness, as a special aesthetic menta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performing patterns and cont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
3.
The joyous reunion of the classical drama is a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中国古典戏剧结尾的大团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3)  Indian drama
印度戏剧
4)  classicism drama
古典主义戏剧
1.
Abstrac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Indian drama,explain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Indian classicism drama,that is: the reunion results of the dramas,strong estheticism and idealism,unique formality;it fanally analyzes the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reason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esthetic features.
本文介绍了印度戏剧的起源;论述了印度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即古典主义戏剧都采取了大团圆的结局,悲剧艺术被排除在戏剧创作之外;古典主义戏剧表现出了强烈的唯美主义、理想主义的审美趣味;古典主义戏剧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5)  ancient Chinese drama
中国古典戏剧
1.
On Narrator in Ancient Chinese Drama;
试论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叙述者
6)  classical drama aesth etics
古典戏剧美学
补充资料:印度戏剧
      印度戏剧约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古代戏剧用梵语和俗语写成,一般在宫廷演出。12世纪以后,梵语古典文学衰落,戏剧也衰落了。18世纪下半叶以后才先后在各地方文学中兴起。
  
  古典梵语戏剧  公元前后产生的戏剧理论著作《舞论》对戏剧艺术作了全面的论述。但现存剧本均出自公元后。最早的是1~2世纪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的 3部戏剧残卷。残卷证实当时古典梵语戏剧已处在成熟阶段。现代学者关于印度戏剧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起源于《梨俱吠陀》中的"对话诗";②起源于吠陀时代的宫廷弄臣("小丑");③起源于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的演唱;④起源于希腊戏剧的影响;⑤起源于木偶戏或影子戏。古典梵语戏剧的一般艺术特征是:①戏文韵散杂糅;②梵语和俗语杂糅;③剧中各幕的地点和时间可以自由变换;④剧中有丑角,起插科打诨作用;⑤剧本有开场献诗、序幕,幕与幕之间常有插曲,剧末还有终场献诗;⑥剧情通常以"大团圆"收场。
  
  古典梵语戏剧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早期(1、2~4、5世纪)、鼎盛期(4、5~7、8世纪)和衰落期(7、8~12世纪)。重要的戏剧家有跋娑、首陀罗迦、迦梨陀娑、戒日王、毗舍佉达多和薄婆菩提等。
  
  跋娑(约2、3世纪)是早期古典梵语戏剧家。1909年在南印度先后发现13部佚名作者的梵语戏剧抄本,据考证是跋娑的作品,统称为"跋娑十三剧"。这些剧本有独幕剧和多幕剧,取材于两大史诗、黑天传说、优填王传说和其他民间传说。 其中的《惊梦记》(6幕剧)是跋娑的代表作。跋娑的戏剧语言简朴,情节生动,带有民间戏剧色彩。 首陀罗迦(约3世纪)的《小泥车》是在跋娑《善施》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续写而成。此剧展示了印度古代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生动画面,颂扬推翻暴君的人民革命,饱含民主性精华,在古典梵语戏剧中实属罕见。
  
  在古典梵语戏剧的鼎盛期,迦梨陀娑是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他善于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迦梨陀娑传世的 3部戏剧是《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优哩婆湿》和《沙恭达罗》。它们都以宫廷生活为背景,以爱情为主题,以国王为男主角。这与迦梨陀娑作为宫廷诗人的身份有关。
  
  戒日王(590~647)是印度古代帝王,著有3部剧本:《妙容传》、《璎珞传》和《龙喜记》。前两部描写宫廷风流艳史。《龙喜记》取材于佛经故事,描写太子云乘恋爱结婚和舍身救龙的故事,是一部佛教和印度教相混合的戏剧。毗舍佉达多(约7、8世纪)至少写有 4部剧本,但流传下来的只有《指环印》。此剧自始至终描写政治斗争,没有女主角和爱情插曲,也没有宫廷丑角,在古典梵语戏剧中别具一格。薄婆菩提在古典梵语戏剧中的地位仅次于迦梨陀娑。他著有3部剧本:《茉莉和青春》、 《大雄传》和《罗摩传后篇》。这3部剧本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反封建的进步思想,语言优美,感情奔放,风格雄健。其中《罗摩传后篇》充满哀婉动人的力量。印度传统认为薄婆菩提之所以能与迦梨陀娑并肩媲美,主要依靠这部剧本。 婆吒·那罗衍(约8世纪)的《结髻记》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它再现了俱卢族和般度族大战的故事。
  
  从7、8世纪开始,古典梵语戏剧逐渐僵化,走向衰落。主要标志是:①在题材方面,一味依赖两大史诗和往世书(古印度18部诗体神话、传说等典籍的通称),或热衷表现宫廷艳史;②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因袭固定的模式;③利用戏剧形式写作叙事诗或图解宗教和哲学原则。 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牟罗利(约9、10世纪)、王顶(约9、10世纪)和讫里瑟拏密希罗(11世纪)。 牟罗利的《无价的罗摩》取材于史诗《罗摩衍那》。全剧类似一部叙事诗。王顶写有4部剧本:《儿童罗摩衍那》取材于史诗《罗摩衍那》,实际上是戏剧形式的叙事诗,无法搬上舞台;《儿童婆罗多》(残存两幕)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雕像》和《樟脑球》描写宫廷艳史。讫里瑟拏密希罗的《觉月初升》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以戏剧形式宣传毗湿奴教不二论哲学观点。
  
  从12世纪左右开始,古典梵语戏剧逐渐失去在印度戏剧领域中的主流地位,代之而起的是印度各地新兴的方言戏剧。
  
  泰米尔语戏剧 在印度各个地方语言戏剧中,泰米尔语戏剧起源最早。古代泰米尔语的"纳达迦姆"就是通过歌舞表演形式表现一定故事内容的戏剧。在古代,有不少作品和理论流传下来,如《萨炎达姆》、《马帝瓦纳尔泰米尔戏剧》、《维拉卡达尔舞剧》、《舞剧论》等。泰米尔语戏剧主要在宗教节日期间在寺庙里上演,而且常常得到当时的泰米尔地区的诸王公的赞助。
  
  在古代泰米尔地区盛行的民间戏剧主要有 4种:①"古拉万吉"戏。内容多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一部名为《萨拉卡迪拉·普已拉》的古拉万吉剧本一直流传至今。②"巴尔路"戏。是一种专门反映农民生活的戏剧。③跛子戏。描写富农子弟游手好闲,结果倾家荡产,后来悔过自新的故事,带有规劝世人改恶从善的道德说教味道。④街头戏。是一种专门在街头露天表演的歌舞剧,通常在庙会和节日期间通宵演出。这些泰米尔民间戏剧,乡土气息浓厚,带有娱乐性质,艺术上比较粗犷。
  
  18~19世纪,泰米尔语诗人对戏剧艺术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他们的剧作多取材于历史传说、往世书中关于湿婆大神信徒的事迹以及两大史诗中的故事。18世纪最优秀的泰米尔戏剧是阿鲁纳萨拉·格维拉亚尔(1712~1779)的《罗摩戏》和哥巴拉克里什纳·巴拉蒂亚尔的《黑天传说》等。19世纪较有代表性的有迦西·维斯瓦纳达·牟达里亚尔的《比兰玛·沙马贾》、《丹巴查利》,阿巴维比莱的《哈利钱德拉》,拉玛钱迪拉·格维拉亚尔的《沙恭达罗》、《婆罗多戏》等。这些戏剧多已失传。
  
  19世纪以前的泰米尔戏剧作品以诗歌为主,中间插入一些道白台词。每一出戏的前面都有一首颂神诗歌,接着由一个丑角登台致开场白,他是贯串全剧的角色。戏的结尾有一首祝福诗,通常用一种叫作"达路"的曲调演唱。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戏剧艺术的影响下,泰米尔戏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891年,孙达拉姆·比莱的诗剧《马语玛妮娅》的发表,标志着泰米尔语戏剧文学达到了新的水平。学者苏利亚·纳拉亚纳·萨斯特里亚尔在全面研究了泰米尔语和梵语的戏剧以及西方戏剧的基础上,写出了《戏剧学》一书,成为现代泰米尔语戏剧文学的指南。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职业的泰米尔剧团。
  
  泰米尔戏剧先驱桑格拉达斯·斯瓦米格尔(1867~1922)于1914年创建了和平慈善之路剧团,他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能自编自演,常常到各地巡回演出,还培养过许多演员。他的剧作达40种,大都取材于历史传说,也有一些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代表作有《阿贝曼尤·孙达丽》、《烈女苏罗萨娜》、《瓦丽出嫁》和《烈女阿奴苏那》等。
  
  被誉为 "泰米尔戏剧之父" 的桑班达牟达里亚尔(1873~1964)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1891年他在马德拉斯市组织了苏库纳剧社,1893年,该剧社上演了他编导的现代剧《普什巴瓦丽》,轰动一时。他一生创作和改编了90多种戏剧,代表作有《两个朋友》、《贼首》、《魔鬼世界》等。他还将W.莎士比亚的几部名剧和迦梨陀娑的几部剧本翻译成泰米尔语并搬上舞台。他受西方戏剧影响较深,对泰米尔语戏剧的形式作了大胆的改革。他的论著有《泰米尔戏剧》、《舞台生活回忆录》等。
  
  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泰米尔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宣传民族革命的进步剧目,如T.P.克里什纳萨米·巴瓦拉尔创作的《土布的胜利》和《孟买慢车》、拉·文卡达萨拉姆的《第一声怒吼》、萨米纳达·沙尔玛的《巴纳普拉英雄》。
  
  印度独立前后,有些剧作家还创作了一些反对种姓压迫,鞭挞不合理现象,宣传社会改革的优秀剧目,如B.C.拉迈亚的《车夫之子》和《警察的女儿》,安纳杜莱的《泪珠》、《女佣人》和《昏庸的正义之神》,古·萨·克里什纳穆尔蒂的《安达曼囚徒》等。此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如著名诗人巴拉蒂的长诗《黑公主的诅咒》被改编成诗剧,由优秀演员S.V.沙迦斯拉纳玛姆和他的剧团搬上舞台。卡尔著的长篇小说《小偷的情人》和《雪山神女的诅咒》由D.K.桑穆迦姆兄弟剧团改编并上演,都受到欢迎。
  
  20世纪50~60年代,重要的历史剧作有古·阿拉吉利萨米的《诗王》(1963)、穆·瓦拉达拉简的《白查依亚帕》(1956)和《依朗哥》;反映现实题材的社会剧有阿基兰的《甜蜜的生活》(1955)、B.S.拉迈亚的《院长的口头禅》(1957)以及D.切尔瓦拉祖的《时代交响曲》(1960)等。
  
  孟加拉语戏剧  孟加拉语地区,在18世纪中叶以前,民间流行"般遮罗"歌舞、"裘姆拉"歌舞、表演大神化身──黑天本事的"亚德拉"歌舞。
  
  18世纪下半叶,孟加拉地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最初是翻译英国的剧本,后梵语古典剧本也开始翻译成孟加拉语并在舞台演出,接着又盛行改编英国戏剧和梵语戏剧的热潮,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上演,受到欢迎。
  
  1852年,用孟加拉语写的约根德尔金德·古伯德的《吉尔蒂乐章》和达拉杰伦·西耿德尔的《妙贤与阿周那》问世,前者是以孟加拉地区的民间故事为基础的悲剧,后者是取材于《摩诃婆罗多》中英雄阿周那抢亲故事的喜剧。19世纪下半叶,孟加拉语中出现了几个很有影响的剧作家。R.德尔格尔登(1822~1886)于1854年发表他的第一部剧本《贵族门第》,对高等种姓的言行不一和多妻制的封建恶习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他1866年发表的《新戏》,写一个富有的地主如何宠爱小老婆和小老婆如何虐待大老婆及其孩子,同样具有讽刺性和批判性。M.M.德特(1824~1873)于1858年创作了优秀的神话剧《多福公主》(或译《希尔米什塔》),故事取自《摩诃婆罗多》。1859年他又发表了另一重要剧本《难道这就叫文明》,讽刺和鞭挞了那些崇洋媚外的可怜虫。D.米特拉(1829~1874)于1860年发表了他的重要剧本《靛蓝园之镜》,描写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开办的靛蓝种植园中印度工人所遭受的残酷压迫和他们的反抗。这部剧本不仅在孟加拉地区,而且在整个印度都算是最早表现了反殖民主义色彩的作品。
  
  1874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演剧法",对剧本实行警察检查制度。许多剧作家更多地转向写神话传说剧和历史剧。G.考什(1844~1911)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戏剧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剧本,而且参加演出,并建立了一座永久性的剧院。《开放的花朵》被认为是他最成功的剧本,写的是家庭悲剧。此外,他的重要剧本还有《佛陀传》、《罗摩的林居生活》、《莫希妮》、《阿育王》和《牺牲》等。R.泰戈尔(1861~1941)既是诗人和小说家,也是戏剧家。他留下了40种戏剧作品,体裁各式各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特别是象征剧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其中主要剧目有《国王》(1910)、《顽固堡垒》(1911)、《邮局》(1911)、《春之循环》(1915)、《摩克多塔拉》(1924)、《红夹竹桃》(1924)和《纸牌王国》等。对于他的戏剧,只有理解了印度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哲理后才能了解其深刻含义。
  
  在现代戏剧家中,D.L.拉耶(1863~1913)写了很多历史剧。他既熟悉印度梵语古典戏剧的传统,又了解英国戏剧的特点,在剧作中吸收了各自的长处,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剧作有《伯勒达伯王》、《杜尔迦达斯》、《努尔加汗》、《麦克尔的陷落》、《沙加汗》和《旃陀罗笈多》等。格西珞德·伯勒萨德·维德亚维诺德(1853~1927)也以写历史剧为主,目的是唤起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对异民族统治的憎恨,歌颂为了保卫自己民族的荣誉而进行反抗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剧作有《普拉塔巴托特耶》、《阿勒姆吉尔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印度获得独立后,孟加拉戏剧舞台被电影电视所取代,剧本创作、演出活动日趋减少。在新的剧作家中,门默特·拉耶较为有名。
  
  印地语戏剧  在印地语的一些方言地区,从很早的时候起,民间就流行木偶剧和影子戏。从15世纪起,民间还演出"罗摩本事剧"和"黑天本事剧",分别表演有关罗摩和黑天的故事。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印地语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部剧本是《罗摩衍那大剧》,创作于1631年(一说是1610年),作者是伯拉纳金德·觉杭。也有人认为第一部剧本是15世纪诗人维德亚伯迪创作的《牧童的胜利》。《罗摩衍那大剧》是诗剧,比这部剧本稍晚的有勒库拉姆·纳格尔的《大会篇纪盛》、勒切米拉姆的《黑天》和维西沃纳特·辛赫的《罗摩的喜悦》,这3部剧本都取材于两大史诗和往世书的神话,有爱情题材,也有表现英雄人物勇敢业绩的题材,不过缺少戏剧性,主要是各种人物对话体的诗歌。18世纪,诗人德沃德特(1673~1769)写了诗剧《幻境的骗局》(1755),特点是将抽象概念人物化,故事带有哲理意味。这种手法曾经是梵语戏剧家马鸣和11世纪的讫里瑟拏·密希罗采用过的。
  
  在近代以前,印地语文学中有一些译自梵语古典戏剧的作品,还有改编两大史诗和往世书神话故事的作品,其中比较成功的有戈巴勒金德·吉利特尔的《友邻王》(1841)。
  
  19世纪下半叶的B.赫里谢金德尔(1850~1885)是印地语近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他的剧本更接近现代话剧,情节有发展,有戏剧性的冲突和高潮。有些剧本也曾成功地搬上舞台。赫里谢金德尔从梵语和孟加拉语翻译和改编了近10部剧本,创作了9部剧本。1873年,他发表第一部剧本《按吠陀杀生不算杀生》,1875年写出《信守不渝的国王》,1876和1877年先后发表了代表作《印度惨状》和《印度母亲》。后两部剧本充满强烈的民族主义爱国思想,目的是唤醒正在沉睡的印度人民。赫里谢金德尔还从事过演出活动,导演过自己所写的戏剧。
  
  20世纪的主要剧作家是J.伯勒萨德(1889~1937)。他创作了12部剧本,主要有《健日王塞健陀笈多》、《旃陀罗笈多王》、《特路沃斯瓦米尼》等。这些都是历史剧。目的是用古代的英雄人物来激励当时受英国统治和压迫的印度人民。另一部剧本《欲望》(1926)采用了梵语古典戏剧传下来的把抽象概念拟人化的手法。
  
  U.阿谢格(1910~ )是一个成功的剧作家,他写了十几部多幕剧和许多独幕剧。剧本最大的特色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第六个儿子》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利害关系。《幽禁》和《飞翔》写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矛盾冲突。《第一条出路》展示了民主思想战胜封建落后思想,是作者最成功的剧本。阿谢格的独幕剧也很有影响,《暴风雨到来之前》是代表作。
  
  乌德耶辛格尔·珀德(1898~1966)的重要剧本有《安巴》、《萨竭罗的胜利》、《鱼香女》、《众友仙人》、《德罗纳大师的自我反省》、《马勇》等,都取材于《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的神话。此外,勒格谢米·那拉延·米什拉写了《阿育王》、《托钵僧》、《吉星临门》。戈温德·沃勒珀·本德写了《新郎的花环》、《王冠》、《葡萄女儿》。还有两位写独幕剧的作家拉默古马尔·沃尔马和普沃纳谢沃尔·伯勒萨德,前者写的独幕剧集子有《地王的眼睛》、《绸领带》、《美丽的米德拉》、《七色》、《大人物》、《灯节》等,后者所写虽然不多,但他的独幕剧集《商旅队》却很有影响。
  
  乌尔都语戏剧  乌尔都语戏剧一开始主要受民间戏剧和英国及欧洲戏剧的影响。18世纪末英国殖民当局为了宣传英国文明和给在印度的英国人提供娱乐的需要,提倡上演英国戏剧,后来在孟买建立了第一家剧场──维多利亚剧院。
  
  19世纪,名存实亡的穆斯林王朝的一些君主和王公大臣在宫中让宫女演出歌舞剧,有的甚至还亲自扮演角色。其中最突出的是瓦吉德·阿里·沙赫(1822~1887)。有人认为他是乌尔都语最早的戏剧家。不过,一般认为阿玛纳特(1816~1859)奉瓦吉德·阿里·沙赫之命创作的《因陀罗天廷》(1853)才是第一部正式剧本。它描写绿宝石仙女与人间一个英俊王子的爱情故事。它是首次在舞台上公演的乌尔都语戏剧。
  
  当乌尔都语戏剧进一步发展和演出获得成功以后,印度的一些波斯裔拜火教徒纷纷在孟买、德里和加尔各答等地组织剧团或演出公司,上演乌尔都语戏剧,还聘请专业作家改编和创作剧本,于是英国和欧洲的许多著名剧作、 伊斯兰教的传说、 波斯和阿拉伯的神话传说、印度的大史诗以及往世书的神话,都被改编成乌尔都语剧本。此外,古典梵语、孟加拉语、印地语、马拉提语的剧本也被翻译成乌尔都语。
  
  20世纪早期代表性的剧作家有阿迦·赫什尔·克什米利(1879~1935)和贝塔布·德赫勒维 (?~1945)。前者的重要剧本有《突厥美人》、《女人的爱情》和《白色的血》;后者的重要剧本有《纳兹尔遇害》、《英国女人》和《毒蛇》。这些剧本文笔优美流畅,对话幽默风趣,但是题材尚未脱离旧的传统。
  
  这个时期,一些小说家和散文家也写了一些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剧本,大多是供阅读的文学剧本,不适宜搬上舞台。
  
  20年代以后,随着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开展,一批作家写出了一些政治性的剧本。如梦席·拉姆米什瓦尔、普拉沙德的《独立》,胡尔希德的《民族叛徒》,克山·昌德·齐巴的《受创伤的旁遮普》,扎法尔·阿里·汗的《日俄战争》,哈比布·勒赫曼的《贫困的印度》,玛依尔·德赫勒维的《章西女王》、《英印政府的巡礼》和《纳纳先生》等。这个时期,伊姆迪亚兹·阿里·达吉(1900~1970)写的《安娜尔·格丽》(1922)非常成功。剧本描述宫女与阿克巴大帝之子萨里姆王储之间的爱情悲剧,主人公的叛逆性格,反映了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迫切愿望。剧本情节紧凑,语言优?劳ㄋ祝蝗衔窍执肪绲睦锍瘫?
  
  1930年电影开始流行,1936年全印广播电台开始播放广播剧,剧团纷纷解散,乌尔都语的舞台戏剧从此衰落。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前后,仍有不少作家通过戏剧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严峻问题,依斯麦特·佐格泰依(1915~ )写了反映分治时期动乱、带有讽刺色彩的《撒旦》和《土气排场》,穆罕默德·哈森写了《彩排》和《竞技场》,哈佳·艾森默德·阿巴斯(1914~ )写了《原子弹与菠萝》、《永生》、《墙》和《姑娘》。
  
  当代乌尔都语戏剧题材普遍取自现实社会生活,以短剧和独幕剧居多。到60年代剧作家转向电视、电影和广播的倾向更为突出,也写出了不少很受欢迎的电影剧本、电视剧和广播剧。较突出的有巴罗·克德西亚(1935~ )的《饥饿的土地》和《这难道不是疯子》等。乌尔都语的舞台剧本创作和演出则一直在走下坡路。
  
  其他语言的戏剧 除了上述几个语种外,印度其他地方语言的戏剧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马拉提语、古吉拉特语以及马拉雅拉姆语的戏剧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
  
  
  19 世纪 80年代用马拉提语翻译并演出了梵语名剧《沙恭达罗》,译者是班度伦格·吉尔罗斯格尔,接着他又创作了《激昂公子》和《罗摩失国》两部剧本,分别取材于两大史诗。稍后,其他一些剧作家也纷纷用传统的神话故事进行戏剧创作。高尔哈德伽尔(1871~1934)被认为是新戏剧的创造者,他转向了社会的现实生活,以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多妻制以及寡妇问题为题材创作剧本,代表作有《英雄的儿子》。格德格里(1885~1919)是20世纪早期最有名的剧作家,他吸收了同时代和稍早的剧作家之长,写了7部作品。他的《弃绝爱情》写了不合理的婚姻和寡妇的可悲故事。卡迪尔格尔(1872~1948)是现代戏剧的革新者,被认为是戏剧大师。他写了10多部剧本,获得很大声誉。他的《空竹的伏诛》用大史诗中的故事影射当时的现实,是一部反映民族主义精神的作品,出版后被英国殖民当局没收。另外还有两个重要戏剧家瓦门拉沃·觉希(1881~1956)和马马·瓦雷卡尔(1894~1965)。前者善于创作富有斗争精神的戏剧,如《战鼓》;后者创作了10多部剧本,都是写政治和社会题材。政治题材的剧本洋溢着民族主义的思想感情,社会题材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奴隶》和《罪恶的德行》是他重要的作品。
  
  古吉拉特语的舞台演出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起初,波斯裔拜火教徒的剧团演出的戏剧吸引了古吉拉特人的注意,逐渐他们自己也成立了剧团,演出了自己创作的剧本,第一部上演的剧目是《幸运的姑娘》。20世纪初,剧作者形成了两类,一类是专门为了上演创作剧本,文学性不强;另一类剧作家则从事文学性的剧本创作。和舞台没有什么关系。以后非商业性的剧院成立,文学性的剧本逐渐繁荣,并且也有了上演的机会。这时的剧本创作既采用了梵语古典戏剧的手法,也吸收了西方戏剧的某些特点。剧作家根海亚拉尔·马尼格拉尔·孟希(1887~1970)的神话剧有《因陀罗的失败》、《残印公主》、《众友仙人》等,社会剧有《青年独身者》、《苦恼的教授》等。金德尔沃登·默赫达写了数十种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写铁路工人生活的《火车》。其他重要剧作家还有勒门拉尔·德赛(1892~1954),主要剧作有《联合》、《怀疑的心》;乌木尔瓦利亚善于写独幕剧,《鱼香女》和《马拉仙女》是他的两部主要独幕剧集;乌马辛格尔·觉希(1911~ )也是独幕剧作家,他的独幕剧集有《受到诅咒》和《烈士》;纠尼拉尔·马利亚(1922~1968)既写独幕剧,也写多幕剧,以刻画人物而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
  
  马拉雅拉姆语地区喀拉拉邦盛行一种古典舞剧,表现两大史诗和往世书的神话故事。演员穿着宽大的演出服装,戴着化妆的假面具进行表演。这种舞剧称作卡塔卡利舞。后来流行到了其他语言地区。马拉雅拉姆语的戏剧开始于19世纪末,初期受梵语古典戏剧和西方戏剧的影响。早期的剧作家有格西沃·比莱(1867~1913),他的剧本主要有《斯达拉玛》和《罗陀和黑天》。现代的著名剧作家有潘尼格尔(1895~?),他善于写神话剧,《毗湿摩》、《十首王之妻》就是他的神话剧的代表作。还有勒默纳·比莱(1858~1922)、克里希那·比莱(1917~ )。前者善于写社会剧,主要作品是《古鲁比拉·格尔利》;后者善于写历史剧,主要作品是《断瓦颓垣》。此外,盖尼格尔·伯德玛纳帕·比莱(1898~ )也是有名的剧作家,他的历史剧《维鲁登比德尔沃》充满民族主义精神。现代年轻的剧作家中,纳耶尔的《胆量》,杜比尔的《你使我变成共产主义者》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印度古代梵语古典戏剧曾盛行了1000年左右,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戏剧传统。但是自12世纪左右梵语戏剧衰落后,戏剧这一传统在各个地方语言文学中并未很好地继承下来。中间曾有一段很长时期的空白。除了个别几个语种曾断断续续有少量的戏剧作品问世外,一般都到了18、19世纪近代文学开始后才逐步发展和走向繁荣,而且一般都从翻译和上演梵语古典名著开始,并进而翻译和上演西方的特别是英国的戏剧,然后用本地区的语言进行创作。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兴盛了一个世纪左右,在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40年代以后,由于广播、电影、电视的飞快发展,戏剧演出减少,剧本大多成为只供阅读的案头之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